愛國精神等同道德?
香港政府現正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作總結;教育工作者亦就課程推行後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探討。
政府將「德育」和「國民教育」放在一起令我們憂慮,因為這或會令人聯想到民族自豪或愛國精神涉及道德的層面,這無疑是誇大了事實。
在自由社會,人民表達愛國的方式並不會受到限制。
雖然政府落力推銷其方案以得到市民正面、積極支持是慣常做法,但推銷的同時也應注意方案是否有充足資料、是否有建設性及不存在偏見偏差。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尊重和珍視他們出生地或現居地的價值,而所有歷史及其缺失都能夠培養學生鑑古知今的能力,這一切亦成就出他們能以積極態度去面對現在和未來。國家抱負和宏願該容許人民討論,格言「回顧過去,展望將來」正正能成為鼓勵學生熱愛國家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大學所推行的品德教育課程,不少均以追求和諧、照顧自己的健康、建立與人真誠的關係、環保意識為主,都是旨在為國家福祉作出貢獻。
雖然這些都是崇高的抱負,但這些價值應是從內而外、由人的內心出發;好與壞取決於人所身處的環境和一路走下來的路。推銷教育並不能改變人的內在價值或感受;道德的標籤反而可能增加他們的內疚感。
「道德」一詞實際上關乎人與天主的關係和他的自由意志、宇宙萬物的自然秩序,及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尊重。這種「道德」解說與國家實體無關,反而涵蓋於天主賦予的內在美善、尊嚴和聖潔所激發的社會責任中。道德的缺失可源自破裂的關係;這種破裂的關係破壞原有的美善,並且漠視生命賦予的一切事。
政府或管治機關以「道德」一詞涵括在一些鼓勵學生支持國家宏願的課程中,是故意於不知不覺間將關係扭曲的做法。儘管香港政府願意暫緩在中學推行這課程,但卻似乎想於小學階段切實執行。
數十年後,當香港特別行政區失去現時的地位,純粹變成中國一部分時;今天的十歲兒亦已變成將近五十歲的中年,他們會成為主流的中產階級。若他們根本未能完全認同祖國的價值與態度,這種德育和國民教育、強加於他們身上的道德標籤只會徒添他們的罪疚感。
在中國,宗教科被大學生視為迷信的宣傳課;香港的宗教辦學團體即指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出現會與宗教科於課堂時間、學生心靈思想上相互競逐。
有見及此,必須詳細檢視這份諮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