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
九七年聖誕假期,曾到澳洲南部塔斯曼尼亞島一遊。元旦日早晨駕著車想找地方吃早餐而不果,因假期的緣故,吃了閉門羹。經過一處葡萄莊園,遇一老婦聲如洪鐘,年過八十、壯健如牛。她邀請我們到她莊園內吃茶點。閒談中得悉葡萄園是她丈夫所開闢,丈夫過世後她守著莊園決不放棄,不是為了營生,而是因為她的生命已完全結合了她丈夫的愛,和他丈夫所愛惜的葡萄園。她認識每一株葡萄藤和它所結出的果實,這就是她生命力量的所在及上天恩寵的延續標記。
《依撒意亞》的葡萄園情歌,教人聽來心碎:「我必撤去它的籬笆,讓它被吞噬;拆毀它的圍牆,讓它受踐踏;我要使它變成荒地,不再修剪,不再耕鋤;荊棘和蒺藜,將叢叢而生;並且我要命令雲彩,不再給它降下時雨。」一個人把心給了愛人,卻不為愛人珍惜,因而使他失心成瘋,要盡毀一切,豈非親痛仇快的悲劇?
《瑪竇福音》的葡萄園比喻卻使人有另一種錯愕。園主為甚麼是這樣的堅持?對他的園戶為何如此容忍?園戶殺了他的僕人,他再遣發更多;園戶惡峻不改,他竟連自己的兒子也送過去。他對那些園戶似乎有一種情意結,他對園戶按時繳納出產卻也有一種執著。兩者只要放棄一樣,悲劇就不會發生。天主愛我們及對我們的期許也是如此,缺一不可。「要兇惡地消滅那些兇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首先是聽眾的回應。顯然大家都明白道理,不是不知自己是誰和錯在哪裡,否則也不會對耶穌的話:「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有極大反應,想逮住和殺害祂。
依撒意亞時代的猶大,寧願放棄信靠上主而去依附埃及、亞述。他們最終的結局能走到哪?七百年後的以色列首領,自恃為亞巴郎的子孫、梅瑟的門徒、達味的族裔、司祭的後人,儘管有比外邦人更嚴謹的道德規條、堅毅不屈的精神、虔敬的聖殿崇拜,卻像枝葉茂盛的無花果樹,除了葉子,甚麼也沒有。今天您若到聖地一行,會看見圍堵巴勒斯坦人的城牆綿延千里,實在是一所碩大無朋的監獄,這是甚麼道理?不正是忘記了眾人都只不過是「園戶」的身份嗎?甚麼是人應繳納的出產?
《斐理伯書》所提及的:「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這一切你們都該思念、都該實行」,明顯就是我們應出產的「果實」。然而世人倚仗的是一己的才智和力量,追求的是無窮的慾望。也許沒有天主,我們可以變本加厲,荒淫度日,通過複製,從實驗室製造生命,決定誰應該生和誰應該死?但沒有了天主的生命、力量、恩寵與愛,我們還算是人嗎?生命還值得慶祝嗎?
離開塔斯曼尼亞那葡萄園時,我握著園主的手,問了她一個唐突的問題:她一人獨自生活,如果有一天,上天召她回去,她將怎辦?她微笑對我說:「我雖然寡獨一人,但我有一大夥可靠的園丁,二十多年來我看著他們如何從青年邁向壯年、老年,卻紿終義無反顧地愛惜著這片莊園,我早已把它送給了他們。我會過去,他們也會過去,可是我深信這葡萄園將會繼續出產美果,直至遙遠的時日。」園主是慷慨、堅信的,願她的園戶也會為葡萄園繼續出產美好的果實,忠信、勤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