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司鐸成長——人格成長

期數
3529
刊登日期
2011.10.07
作者
孫英峰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09 日

升神父後,有負面和正面的因素助我成長。

 

(一)負面因素是一些困境:例如覺得有些事情吃不消,不能接受;或自己的方法總是行不通,碰到自己的有限,看不出怎樣走才是出路;或自己不知道怎樣處理工作上的事,教會團體或人際間的問題;或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不足以應付司鐸生活的要求。

 

在這些環境中,曾與一些心理輔導的人士傾談;他們從人格成長和心理學的角度協助我增進了解和成長。若是在信仰與靈修層面,當然與神師交談。在某些範疇上,也請教相關的專業人士和智者。

 

繼而把這些事帶到主前,可以作長時間(甚至十數天)的退省,並從聖經默想中得到一些學習。

 

下一步才是坦誠地省察自己,但是必須對天主的無限仁愛有絕大的信任,放下一切自我保護的心態和技倆;當然需要祈求聖神的光照,基督的帶領,從多觀點和各層面反省人、地、事、物與大局。

 

這樣可以得到做人、處事,待人的智慧,讓人突破自己的框框,走出自我的狹隘,懂得等待聖寵的恩典、醫治和能力。

 

(二)我覺得神父生活中的生命力和支持是來自神父團體。神父與教友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目標和尋找的安慰,所以我認為神父的最佳朋友和兄弟始終是神父。

 

在絕大部份環境中,我都與同住的神父建立深厚情誼,和他們交心,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和鼓舞,很好的團體情誼。日常瑣事的交流,處理教會的事件和人際關係,紓緩和平衡情緒,都有妙不可言的作用。

 

和自己在修院同年代的修生同學,是比較知己和要好的兄弟,彼此間有較多的了解。在這個小群體中,會找到自己的知己朋友。司鐸團的因素好比耶穌天國家庭內的真實志同道合的「兄弟」。

 

幫助我成長的第二因素是一些互愛和關懷的教會團體。這些團體具滋養性,當中有愛心、喜樂、平安;人在這樣的泥土中自然成長:有勇氣冒險作新嘗試,有動力去付出,可在自然玩樂之互動中產生創意,又可以不怕探索自己,暴露弱點,增進對自我、他人、團體的了解。這因素好比優質的夫妻和家庭關係。

 

第三個因素是為牧民需要而積極熱誠地付出的突破。例如:我本來是少踢足球的人,但在三十七至四十歲間,負責華富邨小堂的輔祭會,便在星期日下午與他們一起踢足球;是一份突破,心中感到無比喜悅。這因素好比父母為栽培子女而成為他們的同輩,投入他們的生活。

 

當然,這一切需要犧牲精神,這是源自基督的召喚,即內心的嚮往,更源自與基督深厚的情誼。

 

(三)檢視現在和展望將來:我仍未到達基督召喚的成熟內心年齡,明顯的缺憾有:

 

(甲)低情緒智商。作為感性的人,既有特別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又有直率的性格,容易充滿情緒地表達自己。這常常為我破壞人際關係,在別人心內種下仇恨與敵意,後來影響大局。謹向一切曾被我傷害的兄弟姊妹深表歉意!

 

每當有外國心理學大師過港講關於情緒的短課程,每次我都花上數千元參加。又曾在心理輔導和神修指導中得到啟發,更不斷在祈禱中祈求天主,但是也許悔改仍不夠深切,對別人的尊重和愛仍嫌不足。「革命尚未成功」,我願意繼續努力!

 

(乙)另一缺點是害羞、自卑和內向;總喜歡把自己收藏起來,這常常妨礙傳揚福音。也許我應先祈禱,學習謙遜與信任,並多作準備,以天主的慈愛作動力,好能流露表達自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