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教會為何不能做朋友?

期數
3529
刊登日期
2011.10.07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09 日

 

(天美社訊/天亞社編輯)教宗本篤十六世把處理世俗主義的危險列為任內主要任務。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嚴陣以待。

 

一方面,教宗指出,社會如果沒有基督信仰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柱,就會迷失方向,對維繫人類公義、和平、尊重及團結的真理覺察不到或漠不關心。

 

處於另一方的是堅持政教分離這個民主信條的團體和個人,他們不想任何與宗教有關的聲音有機會在社會出現。

 

宗座文化委員會一名要員說,在許多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每當有教會領袖從道德角度談及任何議題,「便立刻被視為干預而遭受攻擊」。

 

方濟各沙勿略傳教會馬卡雷尼亞什神父(T Mascarenhas)說,如果整個宗教社群在公共領域的言論自由被剝奪,那麼,「你們的民主就變得很有選擇性」及偏執。

 

他說,原本標誌著民主的政教分離「不幸地淪為天主與生活分離」,宗教信仰和價值觀不僅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受到摒棄,也會被排除於人們的個人生活之外。

 

這位聖經專家及教授對天美社說,歐洲經常辯論是否讓婦女戴面紗或在學校牆壁掛上十字架,人們必須小心以免陷入某種「塔利班化」。

 

他說,「塔利班除去所有少數社群的宗教標記,從而進行清洗」,卻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所有人。清除歐洲的文化宗教標記,也是「以非常隱晦的形式體現原教旨主義」。

 

與此同時,在非洲、中東及亞洲的一些地區,人們確實擔憂有宗教團體或黨派取得政治控制權後,向少數社群實施打壓政策。

 

事實上,在去年舉行的中東主教特別會議,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推廣「正面的世俗主義」,這種政教分離的形式仍然容許信仰得以在社會發揮作用,而不會把某個宗教定為國教。

 

教會支持的政教分離形式,必須確保宗教在社會能表達意見,法律反映道德價值,包括有關生命及婚姻的法律。

 

然而,黎巴嫩馬勞尼禮教會宗主教、貝魯特總教區拉伊總主教(Bechara Rai)在會議期間對記者說,當宗教成為國家法律的主要來源,以及宗教當局享有公民權力時,少數社群最終會被視作二等公民,受到次等待遇。

 

馬卡雷尼亞什神父表示,這顯示人們對世俗主義有兩種非常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世俗主義是偷偷把天主摒棄在公共領域之外;但在東方,世俗主義是正面的,政府對所有宗教表現出尊重和保護,讓他們發表意見,並且一視同仁。

 

這位印度籍神父舉例說明政府與宗教如何互相尊重:印度政府曾邀請當地主教團觀看電影《達文西密碼》,並詢問他們應否予以禁播,因為褻瀆任何宗教乃違反法律。主教團認為電影沒有冒犯成分,故容許在電影院上映。

 

他指出:「真正的政教分離讓教會自由表達意見,以及要求信眾遵守教義。」印度、印尼、斯里蘭卡、菲律賓及東帝汶等國家雖然或有反對這種自由的運動,但都有憲法保護所有宗教在公共領域表達信仰的權利。

 

他說:「亞洲是相當多樣化,但它是一種神的文化,人們的心態不會摒棄神。」就算是緬甸、越南及中國的共產黨運動都曾嘗試消滅宗教,卻從未完全成功。「中國不得不成立愛國會」,正因為共產黨無法消滅天主,於是他們想辦法控制宗教。

 

相反,西方卻把精神及物質世界斷然分開。

 

馬卡雷尼亞什神父指出:「工業革命時我們滑了跤,可能因為我們沒有對抗極端理性的策略。這曙光其實帶來黑暗,因它忘記了心靈除非安靠在主內便無法休息。」

 

他認為,人們渴求上主,「有趣的是,基督宗教雖能提供近乎一切,但歐洲人仍轉向印度宗教」。

 

他說,人生的所有狀況無不在福音裡反映出來。《聖經》不僅詳述死亡、恐懼、疑惑及迫害等挑戰,還提出解決方法。

 

他說:「死亡的答案是復活,像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感到憂悶的答案是把自己交給天父,按照天父的旨意行事。《聖經》連金融危機也有答案:這是關乎賞報的問題。生活充裕的人若是緊記《瑪竇福音》第廿五章及最後審判時被問及如何對待最小弟兄,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危機就不會存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