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培立教師獲嘉許

刊登日期
2011.10.14

(本報訊)明愛培立學校十名教師在暑期公布的「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獲得「特殊教育」範疇的嘉許狀。該校校長與其中兩名獲嘉許教師,分享了他們在群育學校任教的喜與樂。

 

刁淑梅在培立學校任教二十九年,她與四名教師在校內提倡「關愛培育」,內容如領袖計劃、進步獎勵計劃,培育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她們留在這裡的時間不長,老師要制定切合她們需要的培育方法。」她舉例說,學校鼓勵學生參與校際比賽,從中培養品格及自信心,加強身份認同。

 

另一獲嘉許的教師張錦怡,自二〇〇三年起與另外四名教師推行「優『閱、悅、越』讀獎勵計劃」,鼓勵學生多閱讀。張錦怡說,學生留校時間不長,培養她們的閱讀習慣不容易,「有學生表示不喜歡閱讀,我們會建議她們先閱讀圖畫書,同時鼓勵她們與別人分享閱後感,以營造閱讀及分享的文化。」校內有不同類別的讀物,教師亦會定時進行閱讀分享,增進校園的閱讀氛圍。

 

明愛培立學校現有一百五十名學生,其中一百一十位入住隔鄰的培立中心。中心女童年齡介乎十四至十八歲,多入住中心十八個月,她們同時需入讀附屬於中心的培立學校接受教育。

 

該校校長關蕙芳說:「九十年代以前,培立中心九成五的學生經法庭轉介入住中心,並入讀培立學校。時至今日,自願個案多了,她們有些是基於家庭問題、又或因個人情緒及行為問題而入住。」

 

關蕙芳說,一般人認為在群育學校就讀的學生無心向學,學校的老師為打破此觀念,多年來不斷提倡不同的培育計劃及閱讀獎勵計劃,讓學生從學習及生活中尋找人生價值及尊嚴,享受學習的樂趣。

 

關蕙芳、刁淑梅和張錦怡分別於不同年代加入培立,三人都是畢業後便在該校服務至今。

 

關蕙芳一九七四年加入學校,後赴英國進修,返港後在外間擔任特殊教育講師,八九年重返培立學校任校長。

 

她憶述七十年代時,就讀該校的少女不少遇有嚴重困難,當局為保護她們而安排她們入住中心。她說,昔日在課堂常聽到學生說粗話和打架等。

 

「這份工作令我成為天主的工具,更因此而領洗,最高興是聽到有舊生離校後皈依,所有學生都是我們要尋找的第一百隻羊。」 關蕙芳說。

 

刁淑梅於羅富國教育學院(現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畢業,八十年代自薦入職培立,「我在中學時曾隨堂區往培立參觀,看見學生對修女說粗話,令我很驚訝,我想多了解這些女孩的想法,決心在畢業後在這裡任教。」

 

不過,任教初期,刁淑梅承認內心戰戰兢兢,「學生的背景各異,要以不同的方式與她們相處。」她說:「我愛與學生作生命交流,喜見她們有好的改變,令我體會生命的意義。」

 

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週日,不同屆別的舊生會聚首一堂,參與學校開放日「善的約會」,參加舊生由二十多歲至四十多歲不等,好些更與家人一起出席。在該校任教八年的張錦怡負責接待工作,她說:「她們不用收到邀請信,也記得學校開放日,可見學校對她們的影響深遠。」

 

張錦怡說,她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潛質可待發掘,「要使她們的行為得以改善,學習動機很重要,學校常鼓勵她們多參與不同的活動,提升自信心之餘,亦從學習中找到人生方向。」

 

善牧會先後於一九五五年和六九年開辦培立中心和培立學校,後於二〇〇二年把營辦權交香港明愛。群育學校的學生多為適應上有困難的兒童,學校設專業支援,學生除學生基本學科外,亦要接受個人與群體學習範疇。(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