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雅溫情】信仰的掙扎

期數
3530
刊登日期
2011.10.14
作者
溫國光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16 日

肯雅人對基督信仰的表達,有著他們獨特的方式。同時有很多傳教士和教友都極為欣賞和嚮往,他們能夠自由奔放地透過自己獨有的文化和習慣,把教會的信仰和禮儀活潑地實踐出來。不過,這些看似讓人歡欣鼓舞和嚮往非常的事情,其實也不是萬試萬靈和理所當然的,有時候它也會帶給我們無限的痛苦、無奈和危機。在一個充滿種族敵對和仇殺的國家,一主、一信、一洗的信仰,本能夠帶給這個國家共融合一的希望。可是,各族各鄉大放異彩的信仰表達,不但沒有帶給信徒團體互相豐富和補足的契機,相反地,不同種族的信徒團體卻是互相排斥、攻訐和競爭。當然,我所知的不可能是肯雅教會的全部,可是就我個人的所見所聞而言,基於這個問題而衍生出來的惡果,實在是罄竹難書和駭人所聞。

 

除了這些大問題外,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小事情和小變通,也會帶給我們難以估計的損失。譬如一向主張寧靜默觀的基督新教團體「泰澤」,他們的負責人也難逃這種文化的洪流,只得拿起戰鼓伴和著泰澤的金曲,在這種牽強下甚麼都顯得格格不入。也許,這對他們最忠實的追隨者來說,是最殘酷的現實吧!有一次,我問一位耶穌會的神父,他面對如此坐立不定的肯雅教友,傳統的神操會否為著牧民需要而有所調整呢?那時神父無奈地說﹕「寧靜是所有宗教經驗開始的根本,應該沒有甚麼新配方可以取代它了。」接著神父說﹕「其實,早期教會的教父、沙漠曠野的隱修士,不少都是非洲人,他們都是主張在寧靜默觀中與主相遇的,難道今天的非洲人都變種了嗎?也許牧者們也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呢?」是的,信仰本地化的原意是為牧民的需要,可是,有時候卻成了我們走向天主的障礙,這確實是牧者們最大的試探和挑戰。

 

在肯雅生活的下半年,我曾多次探訪鄉間的馬塞人,這些族人的歌唱和原地垂直跳躍式的舞蹈聞名非洲,他們習慣作長時間步行及垂直跳躍,若是要他們學習靜下來祈禱,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馬塞人是奉行一夫多妻制,村長或一些有財勢之人士普遍有多位妻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天主教的信理和神修廣揚,更是難上加難了。特別是在倫理的實踐這一門,很多情況都是難以處理的。因此很多人選擇以寬鬆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這些死結一樣的難題。所以不少教內人士都笑說,因著「牧民需要」,天主教的倫理法規在非洲,只有條文而沒有實踐,並歸咎於文化的差異。然而,在牧民探訪期間,Fr. Anthony悉心地教導我如何成為一位有愛心、計劃、耐性和希望的牧者。記得聖週四的禮儀安排,我就見識到神父的苦功。當日主的晚餐彌撒結束後,我和一位修士步行兩小時,把聖體恭送到另一條小村的聖堂。神父吩咐我們在陪伴聖體的聚會中,除了進聖堂時唱一首聖歌外,其他時間要守全靜默,讓教友自己去經驗天主的臨在。這夜我發覺這裏的肯雅人和其他地方的肯雅人很不一樣,因為在四小時的默禱中,沒有人睡覺;也沒有人離開。神父解釋這是多年培育的成果,教友的默禱由三分鐘到五分鐘;由五分鐘到十五分鐘,到現在他們可以安靜地默想幾小時,這是需要有漫長的過程,不能一步登天。最後神父教導我說﹕「牧者要有耐性和愛心,也要懂得指引教友走上正確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對教友要抱有永不放棄的希望。」然而,為我這位小修生來說,這會是我一生學習的功課吧!

 

•筆者已完成在肯雅的牧民實習返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