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應善用創新科技產品

期數
3530
刊登日期
2011.10.14
作者
利偉豪(Michael Kelly)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16 日

梅鐸(Rupert Murdoch)比剛剛辭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活得長。然而,梅鐸在傳媒及傳播工業的影響力卻不及喬布斯深遠。本文寫於喬布斯離世前。

 

喬布斯作出了五項重大貢獻:

 

一、「Apple II」是第一台個人電腦;隨之為出版業帶來轉變,讓用戶可以在桌上型電腦以軟件進行出版工作。

 

二、蘋果轉變了電影及錄像剪接,人們若有軟件在手(價格是行內標準軟件的一至二成),就能掌握以往專業人士專用的程式和晦澀難解的技術。

 

三、iPod為音樂工業帶來轉變,使以往多種收入模式不再,因為人們可以從網上下載音樂,隨意選擇邊跑邊聽或在家居音響器材播放。「黑膠唱片」成為歷史,而音樂光盤則成為了收藏家的珍藏。

 

四、iPhone的出現改變了電話通訊,特別在一些我們習慣稱為「發展中」國家,永久改變人們使用互聯網這無處不在的資訊及交流方式。

 

最後,iPad改變了電腦的使用情況,特別是在價格方面,競爭對手或模仿者都紛紛減價。iPad使電腦結合互聯網的互動功能,使人們負擔得起及便於携帶。

 

你可能認為蘋果已相當不錯。但比這些突破更為影響深遠的是,它不單帶領工業改革,並指引媒體創新的方向。

 

筆者對未有桌面排版的年代,記憶猶新。當時五個人的工作(打字員、排字員、編輯、校對員、版面設計員),現在壓縮成只需要一個人。這個改革可將「出版」交予任何一個人或機構手中,自己成為消息來源,在印刷媒體如製作公司及印刷商,以及其後的出版商、發行人、品牌等主導之外,獨立製作自己的材料。

 

若將互聯網加入製成品,便可以繞過現有渠道發布自己的作品。每個人都可成為出版中心。再者,蘋果賦予編輯聲音及影像的能力,且能夠修改及製作影音內容,使每個人都有潛質成為傳播人。

 

喬布斯及蘋果公司最出色的成就是,他們創造了世界非常需要的互動工具,互動、聯繫及設立共同興趣的社群。雖然這些互動工具有可能使人孤立自己,亦會成為浮誇的人任意發表意見的平台。但我們無須介懷,要知道,宗教亦可以被用來抑制人性,令社群萎縮,否定了當初宗教創立時所要促進的目標。

 

以上科技革新,對教會來說意義深刻。筆者身為神職,在工作上體驗到現代文化出現的離心力,破壞人際關係,分裂社群。但藉著喬布斯所提供的工具,結合互聯網所產生的溝通渠道,如電郵、Facebook或其他,就能夠建立有積極目標的社群。

 

教會是一個建基於人際關係的團體,彼此因一些中心信念而聚合一起;當下有個虛擬的媒體,能同時建立起關係和彼此理解的信念。

 

美國在資訊科技及互聯網有關的發展處於領導地位,包括購買器材、網絡交通、或是研發開創。世界各地都有人以不同程度採納。

 

筆者粗略查察了一些地方,以互聯網傳播發展方面的主要特徵:印尼是Facebook在美國以外擁有最多成員的國家。印度人每月購買一千萬部手機,其中四分之一是跟iPhone類似的智能手機。韓國及日本擁有世界最佳寬頻網絡。此外,網絡在中國以其獨有的方式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出現了矛盾的指標:孟加拉及緬甸兩國互聯網滲透率在區內最低;越南及中國政府限制人民的網上活動。雖然如此,整體發展指向同一方向,就是互聯網及滙聚性媒體平台能使文字、聲音、影像在單一平台互相交流,成為未來溝通的基礎。

 

對教會來說,這早已為地方堂區、教區、全國及區域教會提供不算昂貴但千載難逢的機會。

 

方法俱備,只欠決心。喬布斯提供了這些方法,而其他人提供了互動渠道。機遇就在於我們是否懂得把握。

 

 

天亞社/作者利偉豪(Michael Kelly)為耶穌會神父,天亞社執行主任。他自一九八二年起從事電台及電視製作,曾在澳洲及亞洲教會內外的不同出版社擔任新聞工作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