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與外
今日的讀經,讀來教人膽顫心驚,尤其對那些站在訓導席上,教人該這樣做或那樣做的人而言,更難免有點惶恐。主顯示了祂嚴厲的一面,不留情面地譴責了當時的經師和法利塞人:他們自己不願進得救之門,同時也不讓別的想得救的人進去,用詭辯的技倆玩弄禮規,「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愚弄著尋求皈依的人心。
我們人常有說的是一套,做的卻又是另一套的習性:一方面宣揚犧牲、服務精神,另一方面比誰都更惜身;一方面推崇簡樸生活,另一方面比富貴少年人擁有更多;一方面承諾忠貞,另一方面卻心有旁鶩,真的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誰都要向天主交代,而且也免不了為人評論。你的一舉一動其實早已揭露了你內在的真象,好像寫在牆上的判辭。正是智可欺王公,不可欺豚魚;力可得天下,不可得匹夫之心。以為《瑪拉基亞先知書》和《瑪竇福音》的譴責只關乎法利塞人和經師,我們也就未免把訓誨看得太偏狹了。落在路旁、石頭地裡、荊棘叢中的種子,難道沒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耶穌談論的,不是法律、盟約與信仰,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思與行為等問題。不只是當時,也是每一個時代、每一處文化中的虛偽與嘩眾取寵的現象,「把沈重得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別人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
批評人最容易。問題是批評了以後又如何?世界上、社會中、教會內,我們不喜歡的人多著呢。先讓我們看看自己吧!對一個尋求皈依的人而言,就應以基督為導師,這是今日福音的訓誨,而且是先求諸己,自問可有將信仰轉化為對人處事的行為?我是否可以更關顧、包容多一點?能否更謙卑地彼此服務?
信仰不能沒有律則和禮規,否則它沒法表達,也難以持久、聚合和維繫團體。信仰不是思維活動和感覺,誰也不能只在心底裡愛主和愛人。在感恩聖祭中,我們是跟隨主、來到主前的人;但在感恩聖祭後,我們都成了使徒。別人沒能看見主的容貌,他們能接觸到的,是我們的談吐和行為。
主復活升天後二、三十年間,福音已從耶路撒冷開始,傳揚甚廣,且至希臘、羅馬。新約聖經中最早的書信——《得撒洛尼人書》的背景正是描述基督徒在當地所面對的考驗、信仰上的掙扎。保祿致書鼓勵他們,要他們不受假基督門徒的迷惑,要力保信仰的真純,尤其對主再度來臨的期待。重要的是,保祿的教導並不止於宣講,而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初期教會的《宗徒訓誨錄》曾提及門徒傳揚福音時應有的言行守則及信眾團體應怎樣接待他們。保祿的生活確實如此,並無加增信眾任何負擔。「你們應回想我們的勤勞和辛苦:我們向你們宣講天主的福音時,黑夜白日工作,免得加給你們任何人負擔。」他不是來提供資訊、教導人外在的禮規,而是協助人內在的成長,好像一位助產士和褓母,幫助一個新生嬰孩,如何在他所不熟悉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世界於我們而言,每日都有令人憂慮不安或甚不協調的新生事物發生。我們該如何重整平衡?答案肯定是專注於那唯一的導師、我們的主基督。如果我們能把祂放在我們靈性與信仰的中心,我們當知甚麼是皮毛、甚麼是神髓;甚麼是短暫、甚麼是永恆?我們一定不會為教會內或外的任何人的錯謬言行所迷惑,或被考驗之風所捲去,因主擁抱我們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