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林佩馨赴美進修前

期數
3532
刊登日期
2011.10.28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30 日

「如何向青年推介神學,是香港天主教教育的一大課題。」早前獲教友培育基金資助,前往美國修讀宗教教育哲學博士的林佩馨離港前接受訪問說。

林佩馨認為,有需要在天主教學校加強宗教科的學術水平,讓學校能把神學和宗教的討論,帶到香港經濟、社會生活,以至環境的課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要達到這目標,香港需要有認可的課程以培育合資格的宗教科老師。這可以讓天主教學校更能回應社會生活,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說。

投身教育界多年,林佩馨希望能參與培育宗教科教師的工作,又或是協助設計相關大學學位課程的工作。她認為,天主教學校提升宗教科的學術程度,有助提升道德教育,亦能培育學生服務社會的心志。

她明白,如何在現今社會表達神學信息是一大挑戰:「如何以淺白方式讓大眾明白天主教教理?我們的信仰應如何結合道德去論證?如何讓神學成為公眾的課題,而不是把它停留於教會內?」

林佩馨說,社會著重個人價值觀,公共或社會的價值觀卻備受挑戰,這情況下「好些教會的傳統價值,例如公共利益,便較難取得認同。」

她說,天主教學校同樣要在學術層面與學生討論不同議題,強化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特別對於高中生,當他們面對不同的意見時,若得到學術理論的支持,便較能夠持守本身的價值觀」。

過去曾投身海外傳教工作的她,亦提出如何把信仰融入生活的不同疇範。她說,當學生接受了適當的培育後,便 明白大自然是創造者給予人的禮物,從而學會感恩。經濟方面,她認為社會的貧富差距愈趨擴大,同樣關乎道德問題;神學能將人性帶到經濟活動中,使其結構和環境更健康。

「傳統上,神學是屬於教會的,而公共神學卻可成為人性化社會的聲音。」她指出,公共神學讓人開放思想,使社會更形和諧。「神學有其人性化一面??把神學帶到公眾領域中,可以成為教會帶給社會的禮物。」

她相信,當有關方面為認可的宗教教育課程打好基礎後,當局會樂意接納這類課程;但此前的準備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她說,有關構思於現階段雖仍是個夢想,但她相信,此方式有助教會人士向非信徒及在公眾議題上反映其信仰。


目前,中文大學的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設有專修「宗教、教育和社會」的文學碩士(宗教研究)課程;浸會大學的宗教及哲學系則開設了文學碩士(通識與倫理)。(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