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911):孫中山(基督新教徒)
今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這紀念中不得不提起孫中山——這位基督新教徒。他的革命跟他的信仰有緊密關係,試看下列的一篇文章的結論:
歸根究底,孫中山皈依基督宗教,也從基督徒傳教士和國籍皈依者得到支持。史扶鄰對中山的研究,也許最能描述孫中山的性格,稱他為「勉強的革命者」。史扶鄰更稱「孫中山雖然獻身於革命目標,但他寧願選擇用最少的武力來達致這些目標……雖然孫中山大膽,卻缺少真正革命的標記,就是冷酷無情。簡言之,他寧願談判而不殺戮,妥協而不延長鬥爭。這些質素使他看似不切實際,而且莫名其妙地不符合革命的,但更真正地合乎人性。」筆者認為,孫中山的基督徒信仰正透過他的革命外表而照耀。
(「鼎」第31卷 , 總第162期,第64頁)
革命與信仰是否有直接關係?其中有不少教友一想起革命兩字就心裡驚懼,口裡喊著革命就是作反動亂,擾亂社會秩序。這也難怪!!因為過去一百年在中國實在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革命,而當中更充滿著暴力、鬥爭、流血、犧牲。況且,要在動亂紛擾的時代中能梳理出革命的真正本質是件強人所難的事。畢竟我們要問,基督徒處身於社會中應擔當什麼樣的角色呢?而作為牧者或神職人員(教宗、樞機、主教或神父),他們又應當站在什麼立場呢?至於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在三年多的傳教生活中,為我們立下了甚麼榜樣呢?時至今日,教會(作為基督的奧體)與國家/政權又應當如何互相尊重和配合?
「為了救世計劃的內在理由,教友們要練習分辨,何者為教會成員所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何者為普通社會公民所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教友們要設法把這兩種身份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和諧地調節起來,切記在任何世俗事務上,都要受基督化的意識領導,因為人類的任何活動,連世俗事務在內,都不能脫離天主的宰制。在我們現代教友的行動上,極需清楚地表達這種分別及這種和諧,好使教會的使命足以圓滿地適應今日世界的特殊環境。一方面,必須承認現世的公民組織,專門處理世俗事務,由其本有的規律所統轄;但從另一方面,不顧宗教的存在,而妄想建設社會,並且打擊或消滅公民的宗教自由權利,這種可悲的謬論,理應擯棄無遺。」(教會憲章第36節)
基督徒在世不屬世(若十六1),在世是具有社會公民權利和義務,不屬世是因為作為信徒具有天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管理人靈的牧人,理宜知道:何時應閉口不語,何時應啟口說話,以免他陷於該說不說,不該說而說的陷阱裏。 當然,出言不慎,固可使人陷入錯誤,但閉口不語,亦未嘗不使那些期望領教的人,感到失望。 但有許多怕事的牧人,唯恐失歡於人而怕談真理。這按真理的教訓來說:他們不像牧人,而像傭工一樣,看守羊群,因為他們之緘默失職,實是「一見狼來,立即棄羊而逃」的行為(可恥孰甚!)(參閱若十,十二)……牧人怕談真理,不就是:假緘默為名,逃避講道責任嗎?如果他們真的挺身而出,拚命捍衛羊群,那就是:為了防禦敵人,「圍繞以色列家,建築圍牆」的牧人。……」(教宗大額我略的牧靈指南)
這篇來自教宗大額我略的文章出自歐洲蠻族混亂的時代,時約為主曆七世紀前後。那時,蠻族的領袖們用殘酷和不人道管治方法去統治他們佔領的土地。面對他們任意胡作胡為的統治,有些牧者們(例如主教或神父)不單不敢說出一句半句的真話,更甚的,有些還助紂為虐。教宗大額我略為教會要爭取發言權,面向不公義 的政權時必須勇於講真話。這或許是一位牧者的挑戰。
耶穌基督在世時在不同境遇中曾講過以下說話:「……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若十八36)、「凱撒的,就應歸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瑪廿二21)、「若不是上天賜給你,你對我甚麼權柄也沒有……」(若十九11)、「……並且你們為我的緣故,被帶到總督和君王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證。」(瑪十18)而伯多祿在面對公議會的長老時曾放膽地說:「…聽從你們而不聽從天主,在天主前是否合理,你們評斷吧﹗因為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宗四19—20)
基督成就革命嗎?如以辛亥革命為例,圍繞著孫中山的眾多人物中確有不少基督新教徒(例如,王煜初、鄭士良、李煜堂、謝纘泰、孫琬、李樹芬和區鳳墀等等。)王煜初就是孫中山時時上教堂討論國事的對象,他是一個牧師,但他對國家亦充滿感情,時常想怎樣救這個國家,他與孫中山在思想上的互動很重要。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塑成相信跟這位牧師有莫大的關係。而鄭士良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一九○○年惠州起義的領袖,有會黨背景,第一次孫中山的革命有會黨參與是因為他在港策動革命,失敗後鄭士良逃回香港。還有其他上述的教徒對孫中山的革命所作的貢獻也功不可沒。耶穌基督曾否參與過辛亥革命就留待各位自行判斷。
最後,教會與國家時至今日應當如何互相配合和尊重。信奉民主的西方,受「俗世主義」影響,堅持矯枉過正的「政教分離」的模式,即將天主驅出於社會和個人生活之外,不想任何與宗教有關的聲音在社會出現。另外「相對主義」在是非問題上,使人心痲痺,繼而混淆了人們是非善惡觀,甚至將是非對錯觀泯滅。今日天主教會仍堅持真正的「政教分離」和「宗教自由」,即讓宗教不受壓力的正常運作,宗教團體能自由的帶領信眾遵守教義。宗教團體應是政府的合作夥伴去為人民服務,不應跟著政府調子去起舞,對大是大非視若無睹,成為受政府左右的民間社團。
寫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二o一一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