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道明會來港一百五十周年

期數
3532
刊登日期
2011.10.28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0 月 30 日

道明會十月七日在玫瑰崗學校慶祝來港一百五十周年,該會撰文談論其區內的發展。——編者


聖道明(1170 – 1221年)於一二一六年創立道明會,致力於傳道及教育事業,以信守主的真理,追求知識為宗旨。聖道明相信公開講道是向世人宣講福音的最佳途徑,而要成功地宣道,傳教士必須有紮實的神學知識。因此,他陸續派遣會內弟兄到歐洲各大學學習,為傳揚基督信仰及真理作好準備。聖道明的做法,對整個歐洲教育起了十分正面的推廣作用。

他更渴望將天主的真理和福音傳遍普世萬邦。

亞洲傳教:自發現新大陸後,道明會士一如其他修會的宣道者,於十五、十六世紀到達新大陸開展其傳教使命。傳教中心、學校,以至大學因而相繼成立。道明會傳教士成功探索更遠的地方,於各地傳揚福音的喜訊。

一五八七年,第一批道明會會士到達遠東,先在澳門和菲律賓立足,隨後輾轉拓展到台灣、日本、越南和中國的福建。

廣東和澳門的修院:修會一般慣常在福傳的據點建立修院。基於聖母玫瑰省的組織和領導架構,修院及院長自然成為省區內的團體核心。一七一八年,中國和越南分會就有一位院長駐居於馬尼拉。

在此期間,由於受到一些宗教迫害,道明會士明白到有必要在福建教區以外建立修院,於是在廣州先租用地方,後於一七一五年購置第一個物業,而於一七二O年將此定位為修院。可是,一七三二年的壓迫及隨之而來的驅逐,廣州的修院被迫關閉,轉而要在澳門設立新的修院。廣州的修院為時雖然短暫,在當時卻發揮了傳教士的物資補給站、避難所和轉接點的作用。

中國的禁教中斷了教會的傳教工作,而在澳門的修院就成為了復原傳教工作的理想地方。澳門鄰近福建,亦是船隻和商船前往另一福傳地區——北越的重要港口。它接待新的傳教士、照顧病人,並向那些遭到迫害和驅逐的人提供了避難所。一七五七年,道明會會長下達了訓令,在沒有新的委任安排以前,澳門聖母玫瑰會省的修院院長不會撤離。

邁向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失去在殖民地的政治和經濟控制權,而以遠東地區尤甚。這些曾經是堅定支持教會的政府,一轉成為反教會,不僅開始沒收教會財產,也減少對海外傳教士的支持。另一方面,澳門的交通和經濟樞紐角色迅速衰退,亦促使修院院長 Fr. Francisco Rivas 尋求另一個地點建立修院。香港的冒起,成為最有可能替代澳門建立新的修院的地方。

道明會香港修道院:新修道院於一八六一年七月一日在港島堅道正式啟幕。道明會選擇香港作為新的基地是具有前瞻性的,因為很多商家也在這段期間從澳門遷移到香港這塊英國殖民地上。大英帝國在遠東急升的政治力量及其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宗教團體提供了有利的傳教條件;而另一明顯因素,是不斷增長的外籍人士社區,不單為香港帶來商機,也帶動了福傳的機遇。一九O七年,修道院搬遷至西摩道,信步即可抵達維多利亞港灣碼頭。

在香港成立修道院的其他原因,亦包括接待及支援鄰近地區省會的傳教士,並提供培訓進修之所。這些地區包括中國內地、越南、菲律賓、台灣和日本。因此,修道院中的神父也在不同的教會團體中為修女和學生擔任神師及牧民的工作。

聖大亞爾伯修道院:興建一所新修道院以培訓修士的意念早在一九二二年萌生。羅福范士豪神父(Fr. Francisco Noval)得到香港政府及教會批准,在粉嶺買了一幅土地。但建院計劃卻受到中國政治動亂及罷工局勢影響而擱置。一九三一年,省參事會決議成立一間培訓見習修生及學生的場所。這個願望於一九三五年終於實現,一所宏偉的修道院——聖大亞爾伯修道院(又名為玫瑰崗神學院),傲然屹立在跑馬地的山坡上。

這所遠東道明會神學院,主要培訓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的教士於遠東傳教。他們包括中國人(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葡萄牙人(來自香港或澳門)、馬來西亞人、錫蘭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菲律賓人,甚至遠自歐洲的西班牙人和德國人。聖大亞爾伯修道院,儼然成為了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福傳及舉辦宗教活動的樞紐。

國際紅十字會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歲月裡,聖大亞爾伯修道院收容了國際紅十字會保護的本地被拘留居民的家屬和戰俘的家屬。即使戰後至一九四七年,修院部份大樓仍用作康復中心。這段期間,超過八百位不同國籍的人士得到了庇護。

及後中國共產黨執政,玫瑰崗神學院又成為了大批逃離中國大陸的主教、教士及修道者的庇護所。

由修道院轉型為學校:鑑於中國內地局勢不穩定,道明會重要的神長決定在政治比較穩定的菲律賓成立新的神學院。當新的神學院成立後,香港神學院的學生便啟程前往菲律賓,其他教士也相繼離開,轉往菲律賓、越南、美國及歐洲各地。在教士相繼離開後,聖大亞爾伯修道院完成了培訓遠東區傳教士的責任,但瞬即又肩負起教育香港下一代的新使命。一九五九年九月,聖大亞爾伯修道院轉變成為今天人人認識的玫瑰崗學校。

九龍塘的修院和省長樓:神學院的結束,令修院及新成立的玫瑰崗學校有充足的發展空間。江士林神父(Fr. Eutimio Gonzalez)為當時的院長,亦是玫瑰崗學校的第一任校監。

一九七O年,江士林神父再次搬遷修院,移往離?德機場不遠的九龍塘。根據興建條文的指引,修院須接待道明會聖母玫瑰會省的教士,尤其是在遠東地區工作的神職人員。同時修院亦會為途經香港的其他修會教士提供款待。

新成立的道明會菲律賓會省,促使省會長尋求合適地點去成立會省總部。

一九七三年在香港赤柱召開的省參事會,議決省會長遷居九龍塘的聖若瑟樓(St. Joseph's
House)。這改動亦改變了院長的職位,院長成為省會的首長。

轉變的時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道明會玫瑰會省跨出了玫瑰崗學校的校園,再度強化在香港的福傳工作,當中包括在菲律賓及外籍團體中福傳,與不同宗教團體結伴同行,支援越南難民的牧民工作,與香港教區緊密合作等,一同為香港的牧民需要而努力。

後來基於加入修院的本地生增加,希望會省的培訓地方有所改變,會省開始尋覓適合地方作培訓之所。二OO四年,九龍塘的修道院成立,與道明會省總部共同使用地方,讓來自不同地區國籍的修生讀書和學習。

玫瑰會省於二OO九年舉行了一次省參事會,決定於二O一O年將修生的修道院搬到玫瑰崗學校六樓東面,用了原先商科部騰出來的地方。自此,九龍塘的省修院便成了神職人員的會院了。

現今當下:時至今日,道明會玫瑰會省香港兩間修院——玫瑰崗的聖大亞爾伯修院及九龍塘的聖若瑟修院均接收許多蒙聖召者。有很多修生來自遠東不同的國家,而委內瑞拉及澳洲的會省亦派送見習修生到來學習。另外,亦有許多已發願的修士裝備自己,準備加入聖若瑟修院的修道生活。

道明會玫瑰會省在香港已開展了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她仍然繼續肩負傳福音及教育的使命,需要未來一代一代持續努力以赴。我們信靠上主,祂引領我們跨越不同時期的困境;我們堅信玫瑰聖母——我們的主保、我們的支持和祝福。我們亦信賴會祖聖道明的啟照,堅持他所開啟的道路,邁步向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