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選票建設公義與人道價值

期數
3533
刊登日期
2011.11.04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06 日

區議會選舉在十一月六日(本週日)舉行,本年選舉的新聞很多,或令選民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作出抉擇。

是次區議會選舉較去屆複雜,原因很多,去年立法會通過的二O一二年政改方案是其中一項,它把立法會功能組別增加五個席位,參選名單由當選區議員中提名。這五席看似由市民一人一票產生,實際上市民卻沒提名權和參選權,投票權因此受到限制。雖然如此,這五個新增席位還是吸引了不少政黨和政治組織,令參選人數大幅提高。

去年通過政改方案前夕,特區政府承諾最終會取消區議會委任制,以換取泛民主派議員的支持。但到本年九月中當局才公布分階段取消委任制的詳情。新一屆區議會委任議席會由目前的一百O二個,減少三分一至六十八個。但事前政府沒作任何公眾諮詢,亦沒有交待何時才會取消所有委任議席,只說待今屆區議會選舉結束後,才公開諮詢如何處理餘下的六十八個委任議席。外界預計最遲要到二O二O年才有機會取消全部委任議席。

區議會委任制是在香港回歸後才恢復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和好些民間團體反對委任制度,是由於此制度只反映特首個人意願,委任準則不明,容易造成用人唯親、利益交換的不良後果。二OOO年的《區議會條例》訂明,特首最多可以委任一百O二名區議員,過去兩屆區議會中,特首便用盡了委任名額。

本屆區議會委任議席能夠繼續存在,明顯是政治上的倒退。然而,我們同樣關心選舉時的某些競選行為。

外傭爭取居港權事件,去年底媒體開始報導時,社會各界反應尚算平靜。然而,一進入選舉期間,加上法院近日聆訊外傭是否合資格申請居留權的案件,不少政黨就借此為題,並打擊支持外傭的團體。令人遺憾的是,反對者只根據一些不切實的數據去製造公眾恐慌和排外情緒;受攻擊的政治組織,亦不大願意出來捍衛外傭的權利。在港工作的外傭,既沒有居港權,因此亦沒有投票權利,但他們卻成為政黨鬥爭的磨心。這些行為,不但為區議會選舉蒙上陰影,亦影響香港社會的發展。

因為真正的民主「不僅靠形式上遵守一套守則達至,而要由衷地接受啟發民主程序的種種價值觀:每個人的尊嚴、尊重人權,決心追求大眾福祉作為政治生活的宗旨和指引」。(教會社會訓導彙編407)

際此區議會投票之日,切願讀者在選擇候選人時,詳細閱讀其政綱、參考其往績,以你們的選票,合力建設社會公義與人道精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