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蘋果的事:咬了一口
蘋果是世界上栽種產量最多、地區最廣的重要果樹之一,它和橙、提子、香蕉被稱為「四大水果」,也是「百果之冠」。中國人很講求意頭,由於蘋果的「蘋」字與平安的「平」字同音,所以蘋果有平安的寓意。兒時常吃美國品種的蘋果,又稱「蛇果」,我一直誤解「蛇果」之名是因為聖經中「蛇」哄騙厄娃吃的禁果,其實是因為以前不諳英語的人聽到外國人稱讚蘋果 「delicious」(美味),誤以為此是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簡稱為蛇果。因此,在北美洲比較好吃的蘋果品種有「 Red Delicious」 和「Golden Delicious」之分。
「好吃的蘋果,人人都總想咬上一口。」上世紀三十年代紐約有「大蘋果」(Big Apple)的稱號,歸因於那些黑人。在黑人眼中,紐約是個機會處處的地方,就以「Big Apple」來形容,意思是這地方「好看、好吃」,當時大蘋果的叫法非常流行。紐約哈林區出現了一間叫「The Big Apple」 的爵士樂俱樂部,極受歡迎!黑人爵士樂曾經流行一時名為《The Big Apple》的歌曲。二○○四年,紐約市旅遊局主辦「大蘋果節」,透過藝術家們的創作三百多個以玻璃纖維為原料製成的大蘋果,再經企業認購,擺放在該企業的附近,凸顯紐約是一個充滿藝術多元文化的大蘋果。每年九月,瑞典都會慶祝盛大的蘋果節。四年前,瑞典藝術家Emma Karp Lindstroem用三萬五千個蘋果創出巨型人像畫作。Lindstroem用了紅紅綠綠、大小不一的蘋果拼塑出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的肖像。瑞典藝術家用蘋果拼出一幅維妙維肖的人像畫,那麼千奇百趣,我要給它十個「趣」!
「好看的蘋果,誰不想咬一口?」如果這幅蘋果畫能吸引你想咬它一口,這位畫家必定懂得「魔法」,仿似在雪白的畫布上變出許多蘋果來。可惜「好看不可吃」,這些蘋果是「有毒」的,因為染滿了顏料。美國畫家Levi Wells Prentice (1851 –1935)擅長畫靜物及風景畫,自幼在紐約農村長大,是少數自學成才的藝術家,畫風偏向寫實主義,最有名的是他的的水果畫,像這幅《蘋果》(Apples)(見圖一),籃子裡的蘋果翻倒在平滑的桌子上,精采之處是那桌面上的蘋果倒影,栩栩如生。Prentice也畫了另一幅《蘋果籃》(Basket of Apples)(見圖二),與圖一有相似的地方,手工鍛造的木藤籃裡的蘋果也翻倒下來。
「好香的蘋果,更要大大啖的咬下去。」有一位盲人深為這缺陷而沮喪,認定這是上天的懲罰,一輩子就完蛋了。後來一位老師啟發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一口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假如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過這一口的蘋果」,心靈上是否有點安慰?當你遇到痛苦或逆境時,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要自我安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只不過上帝特別喜歡我,所以咬這一口大大啖而已。」
以前我畫了很多蘋果為切磋畫技,印象中從來沒有畫過一幅咬了一口的蘋果。畫咬過的蘋果很有難度,不完美的咬齒印跡狠狠地刻在果肉上,難以畫得十全十美。因此需要耐心「磨琢」,使咬過的蘋果「成器」,化為永不腐爛,這樣,「芳香」才得以百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