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梵二:「優良傳統」與「合法進展」(六)

期數
3533
刊登日期
2011.11.04
作者
恩保德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06 日

就有關信友在禮儀中的心神,我們應給予更多指引。梵二建議:

「信友的心神,首先應該導向主的慶日,就是在這些慶日經年慶祝救恩的奧跡。」(禮儀憲章108)

信友的心神應集中於耶穌基督;我們還應給予慕道者同樣的指引,因為他們將是新一代信友,更應能完全活出梵二的精神。

我們看到《禮儀憲章》第七章「論聖教藝術及敬禮用品」同樣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及對信友之能參與禮儀充滿著牧民的關注;而這種態度和關注滲透整份《禮儀憲章》…我覺得以下一節最能表達梵二的精神:

「教會從來沒有把某一種藝術風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與環境、就各派禮儀的需要,採納了各時代的作風,而形成了歷代彌足珍惜的藝術寶藏。連我們現代的、各民族各地區的藝術,在教會內仍可自由發展,惟一的條件,是對聖堂和神聖典禮,保持應有的尊重與敬意;如此,則可以在歷代偉人對教會信仰合奏的光榮之曲,也增加新的聲音。」(禮儀憲章123)

宗教在其他文化中,藝術在文化融入(inculturation)的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基督宗教在歐洲是一非常明顯的例子。歐洲聖教藝術的強勢使之成為歐洲藝術發展史中的重要一環。傳教士,特別在殖民時代,把基督宗教傳播到非洲、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伴隨而往的,便是歐洲的聖教藝術。

你可以隨便請一位小學生(非教友也可)繪畫一張聖母的畫像,畫出的一定是漂亮的歐洲女性。你亦可觀察一下在聖物部人們購買聖像、聖牌、聖相的情況,同樣的現象出現。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前後數年間,人們非常熱中「信仰的文化融入」,可是,近數年來,已很少人提及了。某些人可能還質疑個別教會或地方教會正傷害普世教會。我想部份是因為全球化的問題,全球化把所有個別文化降低,鼓吹全球一種語言、一種風俗……的夢想。

不過,問題之所在,我覺得教會對「信仰的文化融入」未有足夠且明確的支持,教會權威亦沒有特別關注本地藝術家。「文化融入」在很多教會文件中,只是「唇間片語」,說說也罷,並無任何實質行動配合。結果,任何文化融入的最終準則,接受與否,都落在地方教會身上。我們非常幸運身處香港或中國,可以自由地運用中國人的藝術去表達我們的信仰。在亞洲其他國家,便不是這樣了!在某些國家,政府禁止傳教士供奉任何與本地神像相似的神像。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的法院頒令天主教堂移走所有聖像,因為供奉聖像是對本地宗教不敬。



系列之廿五/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