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刊登日期
2011.11.11

(本報訊)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近年成為非華語學童的「指定學校」。該校校長何力生說,他們因應非華語和不同宗教信仰學生的需要,提供適切的語文教育以至校園生活安排,幫助他們融入學校和社區,並從中促進種族共融。  
 
何力生九月開學後對本報說,學校可作為種族共融的橋樑,幫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他說,這種族多元的環境,既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接納與尊重,也幫助社區人士認識少數族裔。

該校於一九七七年成立初期為職業先修中學,二???年轉為文法中學,因應區內有不少南亞裔家庭,?七年參加教育局計劃,成為非華語學童的「指定中學」。

何力生說,早年非華語學生不足二十人,如今已有近三百人,他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尼泊爾、泰國、非洲、英國等地,佔學生總人數六成。

「不少非華語學生只會說家鄉語言或英語,少有機會說粵語。」他指非華語學生中文程度參差,該校遂於三年前與香港大學合作,發展校本課程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又按照學習能力差異分班教學。

他說學校為老師提供相應培訓,同時聘請了兩名南亞裔的助理,協助把學校資訊翻譯為烏都文(又稱「烏爾都文」,屬巴基斯坦及南亞等地的語言),以便跟南亞裔家長溝通。「中文老師須輔以英語教授中國語文;老師使用雙語跟學生輔導、祈禱以及福傳;學校通訊及家長信備有中文、英文及烏都文。」

在校園生活上,學校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宗教和文化傳統,例如為穆斯林學生引入清真食品;同時因應穆斯林婦女的禮節,男、女洗手間分開層數設置,本學年起中一級男、女生亦分班授課。

對於部份人誤解甚至歧視南亞裔人士,何力生認為學校可以幫助社區真正地認識他們。他說,南亞裔學生缺少機會與外界溝通,故學校鼓勵他們參與社區,如去年的廣東話話劇比賽;校內亦開展伴讀計劃,由華語生協助非華語生閱讀中文,同時由非華語生協助華語生閱讀英文,在互相學習中彼此共融。

他強調不同族裔的學生各有專長:「尼泊爾學生及非洲學生喜愛舞蹈,巴基斯坦學生的強項為板球。」該校經常舉辦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活動,又設置板球訓練場等,透過課外活動提升學生自信心。

另一方面,該校中五學生Irish G. Zambrano(中圖左二)說,校內的支援幫助她克服語言障礙。五年前從菲律賓移居香港的Irish說,初來港最大的困難是言語不通:「起初我害怕與人交流,幸好有朋友協助我學習中文,校內亦有中文課程。」她現在可運用簡單的中文。

她說與其他族裔的同學相處時,彼此都感到對方很有善,無分種族,同學之間做到守望相助。(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