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中實踐宗教教育
刊登日期
2011.11.11
(本報訊)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照顧南亞裔學生本身的宗教需要,在宗教教育上作出調適,透過更開放和生活化的方式分享公教價值;同時更著力凝聚公教師生。
校長何力生說,不少學生信奉伊斯蘭教,故此「倫理及宗教科」的課堂會改稱為「全天候」學習,不直接講授天主教信息,卻帶出公教的關愛理念,例如鼓勵學生在四旬期服務鄰舍,以及在相關課堂指出教會反對墮胎的立場,強調珍惜生命的信息。
宗教科教師王慶平(圖右一)稱,學校讓學生學習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徒學生尊重學校的宗教,如念經或聖經分享時會靜候一旁聆聽。
該校牧民助理連蘊琦(圖左一)對本報說,學生來自不同族裔和宗教,為福傳和牧民帶來挑戰:「如伊斯蘭教徒學生抗拒劃『十字聖號』。我們分享天主教課題時,部份學生反應冷淡。」
她說學校讓南亞裔學生透過義工服務融入社區,從中體會天主教關愛的文化:「他們在剛過去的四旬期內,為區內長者更換電燈泡,有巴基斯坦籍學生稱,從未試過走進華人家庭,長者的感激讓學生感到被接納。」她說南亞裔學生服務長者時言語不通,「此時華語學生便擔當長者及南亞裔生的翻譯員,從中體現共融。」
另一方面,公教師生及天主教同學會成員定期相聚,彼此聯繫。每逢週三,校長、公教教師與天主教同學會成員近二十人會一起共晉午餐,有時堂區神父也會參與。
中七生黎天賜(圖右四)透過學校認識天主教,並於兩年前領洗:「校內的牧民助理邀請我慕道,加上校內的早會及週會也有祈禱,使我感受到學校的宗教色彩,愈來愈投入信仰生活。」
另一中七生趙汝暉(圖右三)說,天主教同學會給學生機會去幫助有需要人士,他便曾跟隨牧民助理到區內探訪長者。(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