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啃下去的喜樂

期數
3534
刊登日期
2011.11.11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13 日

為我來說,肚腹的喜樂是:蛋撻及腸粉。小時候,每當患病或考試等大難臨頭,家人都會以蛋撻及腸粉來安慰。後來,離鄉別井,這兩樣港式食品,更特別使遊子的我懷念不已。然而,人長大了,不再怎麼在乎感官上的喜樂;出家人的修煉,本來就強調克制嘛;就算平信徒的靈修,每逢四旬期,都離不開自律、克己、簡樸、犧牲等美德。撇開宗教,從人性經驗來說,太多太好的東西,也會厭倦。

精神上的喜樂,大概不會招人異議吧!心理學家說,人最高的滿足,在於實現自我。學生雖不能名列前茅,但求能學業進步;杏林聖手,就算不能起死回生,但求能夠減輕病人身體痛苦,也略感安慰、滿足,甚至喜樂。同樣,作為基督徒,如果能夠傳教成功,使人領洗奉教,靈魂得救,不就是履行耶穌升天前的福傳使命嗎?越多人領洗,不就應更為喜樂?鬧聖召荒多年,多年來才等得到一位望會生,也會使修會上下喜樂不已。

八百年前的亞西西聖方濟,好像耶穌一樣,曾經講過一個比喻,闡釋甚麼是「真正及完美」的喜樂。他用先破後立的方式,指出以下都不是「真正及完美」的喜樂:大學教授、總主教及主教、甚至國王入會修道;到非基督信仰人們中間,並且使他們悔改接受了信仰;有能力治病愈患者,行許多奇跡等。這些已經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東西,更是合法、合理、合情,教會及修會發展的標記,但為方濟來說,也許是一種喜樂,但卻不是「真正及完美」的喜樂。

方濟繼續解釋「真正及完美」的喜樂,他把自己套在故事中:他說假如在某嚴冬的深夜,方濟自己從遠處走路回到會院,滿身雪冰泥漿,飢寒交迫,敲門良久,才有一位弟兄出來應門,可是,他不相信那是方濟,故拒絕開門。在這比喻中,方濟再次苦苦哀求讓他入內休息,而應門的弟兄,再次拒絕,並惡言謾罵,說他只是個流浪乞丐,而不是方濟;而第三次更動粗,拳打腳踢,粗野地把方濟驅逐。

在這裡,哪裡有喜樂?難道遭受拒絕,不被相信是喜樂?方濟說:如果能夠「以喜悅的心情,懷念基督的苦難,為了愛他的緣故而忍受這一切,心中不感到煩擾,」這就是真正完美的喜樂!著重手足情的方濟,把這故事背景,放在他所創立的,又是以「弟兄友愛」為核心價值的修會中,實在極之矛盾。

原來,靈修不是操練自己能夠免陷於蛋撻及腸粉,或任何肚腹、感官喜樂等的誘惑中;喜樂也不在於沒有痛苦,或不是在於咬緊牙關地忍受痛苦,硬要啃下一些難吃的東西,而是為了基督愛情的緣故而忍受一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