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梵二:「優良傳統」與「合法進展」(七)

期數
3534
刊登日期
2011.11.11
作者
恩保德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13 日

(3)修築新堂及復修現存的聖堂

基督宗教開始時,基督徒最主要的特色是聚集一起敬拜天主。因此,基督徒聚集敬拜的地方,正反映他們所處之歷史時刻及地區的真實境況,以及他們帶給該地的意義。現實,信仰和祈禱有著相互的影響:人會按自己所信的而祈禱;他們的祈禱會淨化他們的信仰,並使其信仰更為清晰。現試以修築聖堂為例。廟宇是所供奉神的居所,通常面積較小,不能容納一大群人;人若要燒香拜神,只好站在廟宇前的空地上。耶路撒冷聖殿也是以這種形式興建。雅威上主的至聖所是一間很細小的房間;而司祭,及來聖殿的人群各有自己的庭院。可是,基督徒相信天主不會住在人用石頭建造的聖殿內;而是住在耶穌基督內。那裡有基督徒小團體相聚,耶穌就在他們中間,因此,天主也在那裡。基督徒察覺到自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無論他們在那裡相聚,在弟兄的家中也好,在可以容納很多人的較大地方也好,甚或在羅馬的大殿內也好,基督徒的信念維持不變:那裡他們相聚敬拜,那裡便是天主子民的聖殿,也可稱之為天主的聖殿;因為那裡有祂的子民相聚,天主必在他們中間,天主必在那裡。就此,由教會初期開始,「教會」(church)指的是天主子民的聚會,同時也是基督徒團體相聚、聆聽聖言、一同祈禱、接受聖事、參與感恩祭的聖堂。

宗徒大事錄記載,第一個基督徒團體(當時只由那些歸化了的猶太人組成)第一次舉行聚會的地方:
「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也挨戶擘餅。」(宗二46)

宗徒大事錄也記載了伯多祿奇跡地從耶路撒冷獄中被救出來後:

「伯多祿就往若望號稱馬爾谷的母親瑪利亞的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祈禱。」(宗十二12)

在保祿的書信中,所提到的「家中的教會」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時,「教會」一詞指的是「團體相聚」這行動,多於「建築物」。有時,若政治環境許可,會將某些大房子全然翻修,改變成為專為敬拜之用的地方。正正式式建築聖堂是從第五世紀開始。當時的統治者,君士坦丁大帝,成為首位基督徒君王後,即讓基督徒擁有宗教自由,並在東方和西方廣建大型教堂。基督徒大殿,仿照羅馬大殿的形式而興建,成了基督宗教勝利與權威的標記,使基督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角色清晰可見。

 

系列之廿六/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