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學者安鵬浩來港
(本報訊)禮儀學者安鵬浩神父(A. Chupungco)談論梵二彌撒禮儀的靈修時,剖析了彌撒中敬天愛人的幅度,又指信徒主動參與彌撒,有助深化與天主和近人的關係。
菲律賓本篤會神父安鵬浩十一月十九日假堅道的明愛公眾會堂,分享彌撒中不同環節的信仰內涵和靈修意義,由於彌撒內容豐富,他主要論及一些梵二前後有顯著分別的部份。聚會設簡單講解環節,然後由神父和參加者一起為相關的內容祈禱。
安鵬浩強調,彌撒是基督徒生活的動力,直接影響信徒的言行思維,而彌撒是「禮儀聚會,信徒要懷著祈禱的心主動地參與」。
「禮儀聚會因著與主教的共融,成為了教會唯一、至聖、至公、和從宗徒傳下來的標記。」他說:「我們的祈禱不要局限於個人和地方的需要,我們要關懷各地教會所關心的事。有說:為他人祈禱就是最好的祈禱,因為當我們為他人祈禱時,天主便會照顧我們的需要。」
然而,他提醒教會包含了聖人和罪人、長與幼、貧與富、朋友與敵人,他們都一起組成了基督的奧體,他問參加者:「我們都不喜歡敵人和罪人,但如何在這些人中看到天主呢?」
至於彌撒中的聖道禮,安神父解釋聖道禮和聖祭禮是彌撒中的兩個重要部份,兩者互相緊扣,他說讀經有助燃起信徒心火。他說此行拜訪過本地一些聖堂,喜見聖堂內以同等莊重的方式設置祭台和讀經台。
安神父說,梵二彌撒恢復了信友禱文部份,讓信眾「為教會、為國家的長官、為遭受各種困難者、為整個人類及全世界的得救而祈禱」。他說,信徒透過洗禮成為司祭百姓,信友禱文正好是司祭職務的表達。
及至聖祭禮的奉獻部份,他指奉獻餅酒的同時,也是信徒奉獻其他禮品的時刻,讓物質生活有餘的人,把天主的祝福與貧苦者分享,也體察其他人的需要。
他說初期教會奉獻的餅酒,是會分發給其他有需要人士享用。當時很多基督徒來自社會草根階層,奉獻的酒並不上乘,是以司鐸主持彌撒時會注水於酒內以弄淡酒的酸味,「時至今日,即使堂區可以使用優質的酒,司祭仍會在盛酒的聖爵中加入清水,提醒我們即使身處富裕,甚或揮霍時,教會仍是一個貧窮人的教會。」
至於感恩經上有關「這一杯是我的血」,則和應了基督傾流的血,安神父說:「信徒今日多不用流血殉道,但我們卻可因著弟兄姊妹的困苦而流淚禱告,這些淚水讓我們以行動去抗拒仇恨和暴力。」
他說,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信徒禱告的淚水則澆灌這些種子,讓其成長。安神父說,聖祭禮擘餅提醒信徒要學習基督的捨己,為別人犧牲。
在多項祈禱環節裡,參加者一起為彌撒中的相關意向祈禱,包括為一些未能參加彌撒的信徒、為自己要能學效基督指正不仁愛和不公義的地方。
因著彌撒是信仰生活的核心,有問基督徒應於彌撒前多久預備心神,安神父回應稱,這不只是一小時或一天的準備,預備與天主相遇應是一生的準備。
安神父亦贊同參加者的提醒,天主聖言除了臨在於聖道禮中,亦可以在教堂聚會外的其他時刻出現。
安鵬浩神父是菲律賓保祿六世禮儀學院主任,曾任羅馬的宗座禮儀學院院長,教廷聖禮部顧問及菲律賓主教團禮委會執行秘書。他早前亦在菲國推出新書幫助信徒認識羅馬彌撒經書新英文譯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