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余光中的文學世界

期數
3536
刊登日期
2011.11.25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1 月 27 日

多年前,當我是學生時,讀過一篇余光中的新詩《鄉愁》,十分喜歡。他以簡短的文字,言簡意賅地寫出了他在人生四段不同時間的感受,包括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和現在,尤其是他深深地刻劃出他跟祖國的愛,引起愁思;而且,這詩具有音樂性。我對余光中的認識,就是從這首新詩開始。

後來,我有機會讀了他的另一詩作《母難日》(三則)——《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國地府》。在《今生今世》中,他只用了短短的詩句,以哭聲跟笑聲,道出了他跟離開了的母親之懷念,令我深深地感受到從前他跟母親之間的感情。有限的文字,給讀者製造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那天,我到電影院率先觀賞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其中一齣名為《逍遙遊》(Untrammeled Traveler),是一套台灣電影,講述余光中的文學創作世界和他寫作背後的啟發。電影播放後,八十三歲的余先生更親身來到香港,讓我有幸一睹這位著名的文學家之風采。

余光中生於中國南京,在四川讀書,及後曾赴美國進修藝術碩士學位。他七?年代曾到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後來更當上系主任,任教長達十一年,於八?年代返台,現於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任講座教授。他的足跡遍佈兩岸三地,他的創作,深深地影響?這些地方的文學界。

除了詩作外,余先生也寫了很多散文,他曾提出,可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採用較彈性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可加入口語、方言、俚語、文言文,甚至歐化語,這可使散文變化大,不致流於僵化。但是,今天大部份的語文教師,都不鼓勵學生採用這種寫作手法,假如學生本身的語言根基不成熟,便怕他們應用不宜或濫用了。

在台灣的余先生,於一九七七年間,曾在那裏捲入了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是描寫鄉村生活的,風格較寫實和質樸,缺乏批判性,處於文壇的末流。余先生在報章上批評,台灣鄉土文學就是中國大陸的「工農兵文學」,他的立場與舉動,令台灣人對他議論紛紛,更被人批評他打壓台灣文學。

在他人批評他的人格時,余光中的文學評價還是很高的。以上電影以《逍遙遊》為名,正是他著名的散文集之一。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