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雷韻詩:

期數
3537
刊登日期
2011.12.02

教友傳教士雷韻詩在柬埔寨經歷了四年傳教生活,她說當地人際間的關懷令她對生活有另一番體會:「在那裡傳教,我才能真正活出『做人』的味道。」

雷韻詩完成海外傳教工作和進修回港,最近成為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首位全職推廣傳教工作的牧民工作者,負責推動教友傳教士職務和舉辦相關培育活動。

「離開」、「同在」、「歸來」是傳信會的三步曲,雷韻詩至今仍保持往外福傳的心火,並希望完成菲律賓的牧民學歸來後,能分享傳教經驗,讓別人體會到她所發現的恩寵。她期望透過傳教工作承行耶穌旨意:「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

「柬埔寨人很窮,但活得很開心,他們的笑容很吸引我。」她說香港物資生活豐富,人際間的隔閡卻很大。「在香港,我們營營役役去滿足別人的要求;但柬埔寨人只要求我們『臨在』,一起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當地並不富裕,但人與人之間連結一起,生命充滿熱情。」她說香港人只有不斷跟潮流走,卻沒有時間深思自己要追求甚麼:「為何我們不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走、去生活?」

雷韻詩二OO四年透過傳信會的安排到柬埔寨金邊教區籌辦的學生宿舍服務,該處提供住宿給家境清貧的學生,並資助他們入大學。她透過牧民工作關心學生們的需要,並為他們補習英文。曾經擔任護士的她又會到越南難民中心探望病人及派藥。她坦言最初在適應上有困難:「任何事也要重新學起,學語言、過他們的生活,像小孩般須重新學生活。」

兩年後,雷韻詩轉到耶穌會開辦的傷殘人士學校,服務因地雷、交通意外或患病如小兒麻痺症而傷殘的學生。學校教授他們修理電器、縫紉、耕種及木刻等技能,幫助他們日後謀生。「他們本是受社會歧視的一群,學習技能後拾回那份久違的自信。」

有位二十多歲的女學生對她說,以往從來未敢離開家園半步,現在卻有勇氣走出去。她說:「傷殘的人也有權被愛,我希望與他們同在,一起去經歷基督的愛。」

她傳教前當過十六年護士,卻因著兩個原因放棄了別人眼中穩定的工作:「當護士的時候,天主給我顯示生命和死亡的意義,讓我了解生命是人力所不能掌握的。」談到在兒童深切治療部工作的體會,她說:「小朋友本來身體無恙,卻突然受死亡侵襲。這令我反思到,我們在無常生命中該怎樣活得更精采?」

另外,母親猝然離世,亦讓她學會好好把握生命,做該做的事。「媽媽是退休前兩個月突然中風離去,回想她之前常說退休後要做甚麼甚麼??」死亡可以來得很突然,從中她明白到生命不可等,要活在當下。

「護士工作忙碌,制度問題常令我感到有心無力,覺得自己未能做好。雖然這是份幫助人的工作,但總令我有一份空虛感,心火亦漸漸熄滅。」加上生離死別的體會,雷韻詩想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剛巧當時香港教友傳教士舉行分享會,她知道教會團體會委派教友到發展中國家傳教,這工作叫她嚮往。

「最初家人反對我當傳教士,父親的反應尤其激烈。」雷韻詩隔兩個月後重提傳教決定,父親態度竟有所軟化,她認為是天主在工作。

父母都是天主教徒,雷韻詩說領洗緣於中一時老師的身教,她說:「班主任待我們如女兒般,我很想和她一樣成為天主教徒。」

雷韻詩在柬埔寨曾患登革熱,須吊鹽水,身體受苦卻有另外的領悟,她說:「患病時我更感受到自己的限制;別人的探望及安慰則令我看到人性的美善。」對於親朋擔心她在當地的安全,她說柬埔寨並不如外界所想般危險,罪案率亦不是很高,只是間中出現搶劫。

傳教士生活雖艱苦,但雷韻詩從沒想過放棄,因這是她所愛的工作。「成為傳教士後,我多了祈禱和反省,更認識自己、更認識主。」 她說。(鄒)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網站
http://www.hkclm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