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由我創

期數
3539
刊登日期
2011.12.16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2 月 18 日

早前泰國發生水災,電視上看到的泰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我們香港的一群中六學生,也面對著另一「洪水猛獸」,那就是即將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試。由今年暑假開始,他們只放假兩星期,其餘時間都是回校補課,面對著新的課程、新的校本評核、新的文憑試、新的評分標準、甚至是一月才面世的模擬試卷,加上他們不像以往中七同學般有公開試的經驗,他們自然將三月應考的文憑試視為「洪水猛獸」。

誠然這個「洪水猛獸」並非全因考試而起,更是由社會及家庭帶給他們的。筆者在第一組別學校提供駐校社會工作服務,眼見不少家長嚴重地被偏面的社會觀念影響,如「通街都是大學生」、「沒有進入大學就是沒有前途」等。香港的學生從小就被灌輸「進好學校、讀大學就是唯一的將來」的觀念,其他出路都不被考慮。可是,香港的大學每年只能提供約一萬三千個學位,參與文憑試的學生卻超過七萬人,如果升大學就是唯一的出路,學生豈能不視進入大學之門的文憑試為「洪水猛獸」?假若子女不在那一萬三千人之內,而事前又沒有任何準備,究竟他/她可以怎樣走下去?

今個學年開始以來,我不斷接觸中六學生,為的是鼓勵他們好好準備面對文憑試,好好思量升學之路。我發現學生們又被另一個現象所影響,就是「人地話……」。既然升讀大學是唯一的出路,他們往往會聽到「人地話」某某科容易入讀,就會無視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人地話」某某課程不及大學學位好,所以無論自己的成績是否符合大學的要求,也只會考慮選讀大學,對其他的升學途徑不屑一顧。我們都明白到,這一屆同學沒有實際的經驗及數據去評估自己的情況,因此「人地話」就變成自己的標準。雖然這些「人地話」都不是謊言或空話,但是「人地話」是否適合自己的狀況及處境?畢竟自己的前路是由自己創造的。

全港的中六同學將於二O一二年一月開始面對校內模擬試,三月就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了,送上小小的錦囊,跟大家一起走過考試的日子:

懂得捨棄:現在是時候捨棄玩意兒了,因為要集中火力去溫習。

懂得打氣:雖然要集中火力溫習,也不可忘記每天給自己留一點空間,讓自己透透氣,給自己打打氣,讓自己重新得力去面對學習。

懂得欣賞:為自己訂好溫習目標,完成後給自己一點鼓勵及肯定,同時也學習欣賞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因為你已經盡了全力。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