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梵二:「優良傳統」與「合法進展」(十二)

期數
3539
刊登日期
2011.12.16
作者
恩保德
主曆
主曆 2011 年 12 月 18 日

我不敢分析在每一觀點背後的不同神學(或情緒化)的理由;可是,我想提議大家從牧民的角度去看這一事情。究竟大多數人是如何接受「面對會眾的祭台」呢?他們長久以來已習慣特倫多禮儀,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在香港,大多數人都歡迎主祭面向會眾這一改變,特別是主祭大聲誦念感恩經;他們會瞬間明白,原來主祭正代表全體會眾向天父祈禱,因而自然地參與其中。我時常因享受到信友的這股熱忱而不禁欣喜;這份喜樂在過去的日子只是有增無減。梵二不獨革新特倫多禮儀,還讓今日的信友能參與禮儀及從中獲得神益;這就是「參與的靈修」(spirituality of participation)。舉彌撒為例:《禮儀憲章》並沒有提及信友要面向東方,《彌撒經書總論》其中一章以彌撒中的「身體姿勢舉止」為題,亦沒有論及此點;但簡單地指出在誦念感恩經時信友應起立(彌撒經書總論43)。


《彌撒經書總論》解釋:

「主祭、執事、輔禮人員以及會眾的動作和姿態,應促使整個慶典顯得高貴簡單,既能完全彰顯各部分的真義,又能促進每個人的參與。因此,為了天主子民的神益,應放棄一己的偏好或意見,而應留意本『總論』和羅馬禮傳統習慣所訂定的一切。參禮者共同的姿勢是參禮團體之各成員間合一的標記,表達並培養參禮者心靈的態度與意識。」(彌撒經書總論42)

我相信,若我們能從信友「參與的靈修」的角度去審視「面對會眾的祭台」,我們會有較正確的觀點。我們應該謹記《禮儀憲章》多次強調的:耶穌,只有耶穌,能帶領我們歸向天父。耶穌逐步引領我們全體(主祭和會眾)進入聖三圓滿的共融內。在彌撒的每一部份,我們必須察覺到藉著不同的禮儀標記:因耶穌的名而聚集的標記、藉一同祈禱和詠唱而互相懺悔的標記、耶穌聖言的標記、神職人員因耶穌的名而行動的標記、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祭獻臨在於祭台上的標記、以及在分享同一個餅同一爵杯時,與弟兄一起進入聖三圓滿的共融內的標記等。


《禮儀憲章》申明:

「在禮儀中,藉著有形可見的標記,且按每一標記專有的方式,表示並實現人的聖化。」(禮儀憲章7)

「參與的靈修」能提升我們的察覺能力,並使我們更願意跟隨耶穌,祂在禮儀慶典中帶領我們踏上歸向天父的旅程。


《禮儀憲章》講論「參與的靈修」:

「可是,為獲得圓滿的實效,信友必須以純正的心靈準備,去接近禮儀,又要心口如一,並與上天恩寵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寵。」(禮儀憲章11)

在禮儀慶典中,我們會體驗到耶穌常與我們同在,祂就是厄瑪奴耳;我們在祂的聖神內邁向天父,而這旅程的方向與任何主要的定點——東方或西方無關。天主的「超然」臨現於耶穌內,耶穌就在我們中間。就如我們所體驗到的,因著耶穌基督臨在於整個彌撒慶典中,以及祂在其中行動,使彌撒的各部份結合在一起。

「組成彌撒的兩個部分,即聖道禮儀與聖祭禮儀,彼此嚴密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敬禮行動。」(禮儀憲章56)

聖言的餐桌(讀經台)及聖筵的餐桌(祭台)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卻嚴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同一的耶穌藉它們而行動。因此,祭台和讀經台的設計應描繪出它們在慶典中雖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但卻嚴密結合這概念。

一切放置在至聖所的禮儀用具:祭台、讀經台、主祭座席、聖體櫃,都要面對會眾;換句話說,會眾須環繞著至聖所。梵二的禮儀革新,真的重新找回天主教會真正的傳統寶藏,把祭台放置在面對會眾的位置是合乎教會訓導的做法。全體會眾面向東方是教育性的做法,卻不是基督徒祈禱的主要要求,這只不過是一古老傳統,會眾面向東方比面向西方較流行而已,並不是普遍的法規。關於面向東方與在世界終結時耶穌的光榮再來的關係,我敢膽說一句,過去四十年新禮儀用的成聖體後歡呼詞,信友齊聲高唱:「基督,我們每次吃這餅,飲這杯,就是傳報祢的聖死,期待祢光榮地來臨」,已把聖體與耶穌光榮再來的關係逐漸灌輸在信友的心中。過去四百年的彌撒,信友隨著司鐸望向一個方向,可是,當救世功成之時(不單是祂的審判),耶穌光榮再來的信念在一般信友的心中,甚至是在修院中所讀的神學中,卻是極其薄弱的。


系列之卅一/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