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自由經濟下的道德責任
現時由希臘及意大利爆發的歐債危機,隨時可將全世界推入經濟衰退陰影。今次危機令人想起二OO八年發生的金融風暴,當時金融機構將不良的房地產按揭包裝成「次按債券」等複雜的衍生工具,由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推銷。大家在高息、高回報率的吸引下,投資者將畢生積蓄投入這些衍生工具,賺取高息以抵銷當時儲蓄存款的低息;亦在不知情下承擔了銀行在房主按揭斷供後的風險。投資者在賺取微利之餘,最大得益者仍然是推出這些工具的金融機構、或是作為經紀的財務經理。衍生工具雖然源起美國,但在全球一體化下資金到處流竄,很快全球都投入這個金融遊戲。房地產一再升起,帶旺其他行業,造成泡沫經濟。一旦房地產下滑,房主不能為按揭供款,次債頓時成為負資產,引起一連串反應,金融機構陷入危機。而隨著一個又一個金融機構倒閉,小投資者血本無歸,全球也陷入衰退。一些國家如冰島,更史無前例的陷入破產。香港也捲入了雷曼債券風波。
天主教「社會訓導」一向認為經濟自由是基本價值,並且是不容侵犯的權利。但是教會亦提醒我們道德與經濟的關係是必須的。早在一九三一年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四十年》通諭已指出:「因為雖然經濟學和道德規律是各由其自己範圍內的原則來支配著,但我們卻不能說這二者是完全各異,絕不相關的,前者可以完全離開後者而獨立」(42)及「只有道德規律才能使我們在一切行動中去找尋最高的終極目標」(43)。自由經濟的目標是創造財富,在道德理念推動下,最終目標是造到財富及資源的重新分配,達到合符公義的社會。事實上,發行股票、按揭信貸、推出衍生工具,是集資、借貸、對沖等合法經濟行為。可是在「次債」危機中,金融機構放鬆借貸,明知申請人沒有供款能力,但是批出按揭的機構卻認為在愈多人接火棒的情況之下,房地產會愈推愈高,就是斷供的那些房地產也有價值。那些金融才俊,更想出複雜的衍生工具,包裝成債券將風險轉嫁到投資者身上,貪婪地為自己掠取最大財富。
作為天主教教徒,我們有否想到當我們參與這場接火棒的金錢遊戲,我們不自覺也墮入了罪惡的架構。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指出自私的自我封閉,就是「原罪」(34)。當人以自大的心態,不再依靠上主,更認為經濟應該獨立,不該受倫理的左右,這樣更會逼使人濫用經濟工具甚至用以作出破壞(34)。當我們相信買賣金融機構的產品,是我們及金融機構兩個平等主體之間的交付與收受關係,我們有否覺察到「貪婪」已令市場公義被導向負面(36)。事實上,現時由美國開始的「佔領華爾街」請願行動,就是抗議扭曲的資本主義和經濟制度,令財富掌握在小部分人身上;在政府寬鬆的監管下,投資活動的貪婪面不受制衡,在社會上造成更大的貧富懸殊。
我們不是不參與正常的經濟投資活動;可是我們會否花時間了解這些投資產品及衡量風險後,不再參與,以免投資變成投機。我們會否集合消費者的力量,用行動或聲明督促政府監管金融機構及增加市場透明度;令金融機構不容易向不知情的市民推銷高風險產品。我們又會否督促政府在政策上不向大財團傾斜。只有在道德規範下,經濟活動才可以達到以追求公益為目標。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供稿 www.hkccl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