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推動合乎人性的發展

期數
3541
刊登日期
2011.12.30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01 日

兩位行政長官候選人頻頻落區,聲稱日後施政方針會照顧基層市民的需要,不單香港好,明天的日子更好。但我們要問,甚麼是美好的生活,要怎樣的發展。一直以來,香港政府把發展只界定為經濟增長,把美好生活環境只建基於物質基礎之上,因而鼓吹一個不斷消費的社會經濟體系,把城市規劃化約為地產項目或大型商場,把富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建築移為平地,這恰恰與建設一個可持續和美好的居住環境背道而馳。

香港一向以經濟作主導,著重中環價值。香港的市區重建方式,是先將舊樓拆卸,然後興建豪宅,以售賣豪宅來獲利。市區重建牽涉很多問題,不只是水泥、鋼筋,怎樣興建一幢建築物;而是應該從宏觀的角度思考整體的城市設計、歷史、文化特色,以至社區網絡、人情味等。就如藍屋、美荷樓、雀仔街、皇后碼頭,它們代表著香港某一階段的歷史發展,將之拆卸,歷史便沒有了。若一個城市沒有了歷史,會很容易迷失;若有歷史感的話,會清楚前面的路應該怎麼走。

居住不單是住在土地而已,更有社區人情的網絡。土瓜灣牛棚附近,原來是一幢一幢的舊樓,拆卸後,興建了傲雲峰,傲雲峰樓如其名,高聳入雲,但建築與整區顯得格格不入。原來的舊樓,樓價便宜,現在建成豪宅,樓價高昂,居住在豪宅的人,駕駛名車出入,與社區並無聯繫;而原來居於舊樓的人,於拆卸前卻被逼遷,有的被安排入住公屋,可是卻遠在天水圍、東涌等地區。將他們由土瓜灣搬往屯門、東涌,原來的社區網絡沒有了,整體社會亦出現階級分化。

空間建設與城市規劃,都是相當政治化的過程。「Metropolis」(大都市) 的字本身,字根「polis」 就是「政治」(politics)之意。然而在香港,城市發展卻一直被認為是純粹技術性問題,不應被感情化、政治化;另外文物保育向被視為只是「vocal minority」(「發聲少數」)的疾呼, 不能代表大眾。政府經常提醒市民,為了整體發展,少撮人不免會有所犧牲,而他們亦應放棄個人的利益,為大局著想。但我們會問的是誰決定哪一少撮人要被犧牲,而政府是否可以為了所謂的發展而將一般基層市民的福祉置之不顧。教會訓導提醒我們,人是一切團體、社會、國家、經濟、政治、制度的基礎、中心和目的;人性尊嚴、全人的發展和兄弟友愛已成了所有制度及社團成立與發展的最終原則。經濟發展原是為人的好處,是個手段,而非目的,但慢慢我們忘記了,將經濟發展成了目的,而人為了它而效勞,甚至犧牲了一些美好的價值。

教會訓導一直強調,我們追求的應是人性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標榜文化技術或經濟物質方面的發展,而且要注意世界各地和我們後代的需要。《民族發展》通諭提醒我們:「一切的發展有雙重效果。一方面,為使人更富有人性,「發展」是必需的;但另一方面,「發展」能阻止人看到物質以外的事理,而把物質看成最高目標,它便把人限制起來,如同關在牢獄裡一樣了。那末,人心變壞,精神蔽塞,人不再以友誼而結合,卻以利益而同謀,一有利害衝突,便將互相對立,彼此拆夥。因此,單求物質利益,會阻礙人性發展,」(19節)因此,在新一年的開始,讓我們一起去建設合乎人性的發展的社會環境,不要被眼前短暫的物質而蒙蔽了心靈。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http://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