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虐待兒童會

期數
3541
刊登日期
2011.12.30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01 日

(本報訊)防止虐待兒童會調查發現,八成兒童面對功課及考試壓力,近半認為與家人相處時間短。建議校方多聆聽學生意見,不應單憑成績評價學生;家長亦應多陪伴子女,讓他們在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防止虐待兒童會早前公佈受訪學生對關心議題及其對政府、家庭、學校和傳媒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於早前進行,訪問了二千五百名中學生。該會於過去一年舉辦「童心關社」計劃,讓學生透過活動了解兒童權利並對關心的事項發表意見。

對於關注議題及意見,四成二學生關心青少年濫藥;其次為家庭暴力,佔三成三。另外,援交、青少年自殺、上網成癮等亦是中學生關心的議題。

對家庭看法方面,逾五成人認為家庭日常的生活照顧有助兒童成長;分別五成及四成四人認為需要家人教導待人處世及在關懷的環境下成長;近半數認為與家人相處時間太短是最大的家庭問題;四成人期望家人互相關心和尊重;逾六成受訪青年期望以平心靜氣方式解決衝突。組織鼓勵家長多參與「正面管教課程」,指導家長正面面對子女的成長,不以暴力解決問題。

學校方面,近八成受訪兒童表示於校內面對功課及考試壓力;近半數希望校方多聆聽學生意見;逾四成期望學校不單以成績評價學生。

政府方面,四成期望政府把幼兒教育納入為免費教育;四成受訪者認為「設立兒童事務專員」有效讓政府聆聽兒童意見;至於認為「兒童自己成立的組織」及「成立如立法會機制,由兒童擔任議員」各佔近兩成。報告建議政府應設立兒童事務專員或委員會,專門處理與兒童有關的政策和問題;加強幼兒家庭的服務,如設立外展家訪,支援有困難的家庭作及早預防。

傳媒方面,近五成期望傳媒如實報導;超過三成人認為現時傳媒最大的問題是製造新聞;其次是侵犯私隱。逾兩成人表示要減少色情報導;另有兩成青年認為傳媒可負起關社的責任。

報告指出,現今資訊流通,兒童易於從互聯網接收資訊及進行社交生活,對他們的成長及價值觀有很大影響。家長應在孩子年幼時,給予使用互聯網的清晰指引,教導孩子學習自律及選擇恰當的資訊。

該會總幹事何愛珠博士表示藉是次調查,讓兒童有表達看法及意見的機會;該會社工梅慧芳認為,計劃讓中學生認識兒童權利,表達對社會的關注。



性罪行查核機制保障兒童

另外,該會亦公布有關「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調查,有關機制已於剛過去的十二月開始。調查訪問了一百二十六位來自幼稚園及幼兒學校、小學、中學、特殊學校,以及社會服務機構的負責人及校長,了解他們對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的意見及會否使用機制。

結果發現,八成八受訪者認為,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應是法定性質。逾八成五表示政府推出有關查核機制後,校方或機構在聘請員工時,會使用機制查核紀錄;九成二人認為,招聘社工或老師時,會查核或考慮查核求職者的性罪行定罪紀錄。

八成三人同意有關查核機制應推展至現有僱員。逾七成同意查核機制推展至義工。若有家長聘請私人家庭補習老師,逾七成四同意機制開放給家長或聘用與兒童相關工作的僱主。

報告指出,查核機制能保障兒童安全。建議有關當局盡快訂出立法時間表,查核機制的權限應涵蓋所有聘用與兒童相關工作人士的僱主,並就有關機制作定期檢討。(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