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開拓孩子的心田
孩子是父母倆的愛情結晶品,每對父母都希望將最好的一份給自己的孩子。可是,甚麼是最好的:日本奶粉、名校、教育保險.....? 但教育是心靈的事,身外的物質只能改變外在的生活品質,卻滿足不了心靈的渴求。
筆者生於五十年代,那艱難的世代,人人要為生活奔波操勞,幸而父母都是以心以力疼愛子女。每個黃昏我們姊妹倆都會憑欄望父歸(住的是徙置區),因慈父每次回家總會帶些好吃的,以滿足我們的好饞小嘴,冬是熱騰騰的咸香花生,夏是冰甜的涼粉,分量雖少卻感到十分滋味,父愛的流溢滿載小心靈。
他們工餘的時間就全是陪伴我們的光陰,尤其是我的好母親,她學歷不高(只小學程度),卻常為我們說故事,唱兒歌。一個春夜我因小病輾轉難眠,慈母摟著我輕聲低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我長大後才知道是孟浩然的春曉。當年的我在母親的吟詠和講解詩意的過程中,被詩境充溢腦海,心靈被母愛暖和了,對詩產生了一份好感,也被平仄和聲觸動了,使我對中文,對聲調,尤其對詩產生了興趣,我日後發展成酷愛中國文學,我的好母親功勞至偉。在孩提時她她已教曉我們背誦十多首唐宋好詩。等我們長大後,乘?這股內心的喜好,自己買本唐詩,主動背誦很多好詩,連長恨歌、兵車行、琵琶行,也背誦得滾瓜爛熟。
「溫柔敦厚,詩之教也。」美好的心田就是由這些一篇篇的韻文文學長養出來,文天祥的正氣歌,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因這份喜好而主動背誦。生命的成長總要有些內涵來作基礎。目前,香港的孩子酷愛上網打機,都是一些以手巧而競爭得分,少有內心的長養,對一些美好而富修養的文字書籍,甚至是詩歌都不會產生興趣。釀成這個浮誇的世代。很多孩子甚至到大學畢業也寫不出一手公整的中國文字,一切都用電腦代勞,成了沒有根的世代。
有些好父母真有決心,把自己最好的一份給予子女,子女出世前已計劃:讓母親辭掉工作,好能全職照顧初生的孩子,給他/她五年貼身的教養,等他進小學才再出外工作。這真是明智之舉,不會讓外傭佔了孩子最重要的最初五年。但要提升伴兒成長的質素,就要學習與幼兒相處的技巧,否則會疲於奔命,亦不得要領。因為「愛」不單要有「心」,更要有「腦」。對著親生子女當然會愛錫,但愛與縱之間只差一線,慈母多敗兒,就是只愛不教;只用心,不用腦的後果。
用腦是有根據地了解子女成長的階段,他們發展的能力要乘?每個階段,去培養他們的個性,發展他們的潛能。「玉不琢,不成器」正是提醒父母要邊學邊教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