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裡的天主堂:元朗金錢圍聖母七苦小堂(一)

期數
3543
刊登日期
2012.01.13
作者
鄭運宏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15 日

近八十年來都沒有安放神主牌、只有耶穌像和十字架的八鄉金錢圍鄭氏翰鵬家祠,可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我為了慶祝領洗六十周年紀念,有感而發地寫出一些教會在本村傳教的事,算是我年少時的回憶,不會期望甚麼,只想做些事兒。正如我已去世的母親,在兒時常常對我說︰「奶珠(客家話叫兒子),你會做好?,天主保佑你。」在此也願天主保佑你們。


 
八鄉金錢圍立村小史

本族人是宋始祖鄭清之公的十七世祖鄭寧九公子孫,約於一六九O年期間,從深圳下梅林移居香港淺灣(即荃灣)城門圍定居。一九二O年代初,由英國管治的香港政府開始興建城門水塘(即銀禧水塘),下令居於城門圍的各姓鄉民搬遷,並賠款及安排地方予村民重新建立家園。

而本族第廿三世至廿五世傳子孫於一九二九年六月近端午節期間遷入元朗八鄉金錢圍開村立業。當時共建有二十五間十五坑青磚屋及一間以十九世鄭翰鵬祖為名的祠堂,村民繼續信奉拜神教。而當年只有十五歲的家父(一九一四—二OO三年)也跟隨母親、兄長和妹妹遷入定居。其他鄭族人則遷往錦田城門新村、泮涌、連澳、和合石、九龍坑及深圳泥崗等地立業。



早期新界西的傳教情況

根據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的堂區歷史紀錄,自一八四O年,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港島以外地區展開傳教工作。最初在荃灣岸邊設立學校及傳道站,其後伸延至大埔一帶,再從大埔林村到元朗平原。一九三二年宗座外方傳教會區鴻慈神父(V. D. D’Ayala)接替同會的穀祿師神父(R. Brookes)為新界西區主任司鐸至一九四?年,他略懂客家話,並聘請有學識的中國籍傳道員協助教會工作,因在傳教時給予村民有親切感,所以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

當時的天主教已在大埔傳教多年,後來再沿現時大埔林村的嘉道理農場山坳步行或騎馬進入元朗平原,故先接觸八鄉區的村落,教會初期在長埔村(長莆村)、上輋村、下輋村及水盞田村等傳教,其後更在長埔村及下輋村設立小教堂,作為傳教站。當時的教會也曾嘗試向錦田區進行傳教,更希望在錦田北圍村建立小教堂,可惜受當地村民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成功。

因為本村較遲遷入八鄉區立村,故信奉天主教也較遲,後來教會利用本村祠堂改建為小教堂,取名為聖母七苦小堂。教會還在村中民居建立一所私塾式的錦全學校,而原居西貢鹽田梓的陳可新先生也曾任教多年,他的妹妹陳桂英女士也曾在村中居住和傳教,兩人對村民的教育及教會的傳教工作有很大的貢獻。

後來教會將長埔村小堂轉到金錢圍小堂作為傳教中心,吸引附近村落不少的外教村民改信天主教。一九六O年代初由陳子殷神父主理本村聖堂事務,並在村中的鴻慈堂居住。而位於錦田吉慶圍村錦上路的聖猶達堂於一九六六年二月建成,成為八鄉和錦田區的彌撒中心。

 

(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