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恭喜貧窮
有一次,向別人解釋貧道腰間白毛繩子的三個結時,說那是紀念方濟放棄財物,隨手撿來一條麻繩作腰帶,而繩結代表奉獻生活的三個誓願。
聽的人急不及待,替我接著說道:「就是神貧、貞潔和……那個甚麼。」我答說:「那個甚麼叫『服從』,不過我們方濟會的誓願,不叫『貧窮』,而是叫『一無所有』。」在旁的一位奉獻生活者聽到我們的對話,卻補充道:「記得我宣發聖願時,不是你說的甚麼『貧窮』,而是『神貧』。」
另一位奉獻生活者聽到我們的討論,優雅地從她會衣的秘密口袋中,掏出一個平版電腦。她的姆指和食指開開合合數下,跑出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的「修會生活革新法令」第13號。她說:「你看:『為跟隨基督,甘心神貧是今日特別為人重視的標記』,是梵二寫的!」第一位願意顯示自己理直,回應道:「對啊!真福八端的第一端也不是這樣寫嗎?」
到底神貧、貧窮,或甚麼一無所有,有沒有分別?瑪竇福音的確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五3)。用英文表達是How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NJB);用基督教現代中文修訂版的字眼,指的是「靈性貧乏」。至於梵二修會革新法令,所提及的「神貧」,英文翻譯是poverty,而不是spiritual poverty。從字面上來說,「神貧」限定了是精神上的貧窮,而「貧窮」沒有限定是精神或是錢財上。
那麼奉獻生活的貧窮是甚麼?梵二的解釋是「會士必須在實際上及精神方面都守貧窮」。為「實際上貧窮」,法令指出好幾點:「在使用事物上要服從長上」(例如:把所得的紅包上繳,使用錢財時要先問准許)、「勞動的公律」、「贊助教會其他方面的需要」、「救濟貧民」、以及「避免一切奢華、過分營利、積財的方式」等。反而精神方面的貧窮,就是所謂的「神貧」。法令反而沒有太多著墨,只是提及擯除顧慮,將自己託給天父。
原來「精神的貧窮」就是實踐「實際的貧窮」時的心態;「精神的貧窮」的表達,是在於「實際的貧窮」。外表是簡樸生活、沒有個人財物、沒有名貴品牌,內心則是看破榮華富貴、捨得任何名貴品牌。
新春期間聽到的「恭喜發財」,為守貧窮聖願的人,有點兒諷刺。反而,按路加福音,耶穌宣佈真福真禍時,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路六20a)」。據一些學者詮釋,當時聽眾接收到的信息,套用今天的語言,是「恭喜貧窮」那樣震撼。如果,奉獻生活者的貧窮,真的是倚靠天主,讓「本是富有的,為了我們卻成了貧窮的」基督,重現人間,那正是天主的國,難怪要恭喜了。
本欄作者|伍維烈、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黃漱芳、黃鳳儀、譚錦榮和耶穌小姊妹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