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裡的天主堂:元朗金錢圍聖母七苦小堂(三)

期數
3545
刊登日期
2012.01.27
作者
鄭運宏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1 月 29 日

說起來也覺得有趣,我們村中婦女全是文盲,包括我的母親和帶經的堂姑姐在內,但她們可以不看經書(其實不懂看)便可以琅琅上口地,背誦舊式的天主經和聖母經等經文,平時開彌撒時也用客家話經文,經文中還帶有少許歌謠式的回答神父,教友們一唱一和,真有當時社會的客家經文,媲美客家山歌的情景和感覺,真是奇跡。我相信現在或許只有我那位近八十歲的堂姑姐會念客家經文,而我還可以用客家話念舊式的聖母經。

讀三年級時,有三個課室的新建錦全學校已在村旁建成(後來增至六個課室),鴻慈堂不再用來上課,只給六年級學生作補習升中試用途。在新校建成後,令我最難忘的是當時校監陳子殷神父,曾試過拿救濟品中的麵粉去餅店換取菠蘿包或雞尾包給全校學生吃(上下午共六班約有二百名學生),再加上一杯熱騰騰的奶粉茶給我們享用,真是人間極品;因為年幼時我們真的沒有餘錢去買麵包,這算是一份美味的營養餐,永遠難忘。



兒時公教生活點滴

陳子殷神父來村初期在鴻慈堂居住,晚上大多數村民也會在祠堂前的空地席地乘涼或閒話家常,陳神父便趁機會向村民講述聖經故事和耶穌的神跡,更不時講解一些中國歷史和本港新聞,增加我們的課外知識。此外,他還充當村中事務的調解人,像村長般深得村民愛戴。學校假期時他喜歡帶領我們輔祭會成員出外旅行和參觀,所以在年幼時,我也可以「出城」大開眼界。我因上學至工作上需要的關係,與現年八十多歲的陳子殷神父交往近三十年了,他可說是天主教教會在鄉村傳教歷史裡的活字典。

因為當年的金錢圍聖母七苦小堂,已成為錦田和八鄉區的傳教中心,平日也會見到很多別區的神父到村探訪和講道理,包括區鴻慈神父和黃景賢神父等。但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中國籍神父,我們慣稱他為「叔公神父」(寬恕我不說出姓名),他間中來村與村民或教師一起搓麻將(極少次),年幼時的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曾有機會在旁「觀戰」,我覺得沒有甚麼不妥呢!

主日是村民喜慶的大日子,村中大小也會穿著較平日光鮮的衣服去望彌撒,其他的教友多來自八鄉及錦田區的村落,他們一家大小步行或乘踏單車前來,使村中的空地擺滿了單車,教友多達二百人(包括一些還沒有領洗的附近村民),情況有如往趁墟般似的熱鬧,陳子殷神父需要開兩台彌撒才可以滿足教友的需求,真是盛況空前。

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