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愛大於挫敗

期數
3546
刊登日期
2012.02.03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2 月 05 日

《約伯傳》是聖經中最奇特的一卷書,囫圇吞棗地閱讀,一定無法掌握真義。它談到一個有信仰的人,在面對苦難時所產生的問題:一個好人為甚麼要受苦?是上天在戲弄人嗎?天主不是全知的嗎?假如祂知道,又何必要考驗我?萬一我失足,放棄了信仰、生命,我的死亡有甚麼意義?天主不是全善的嗎?既是全善的,又何須我受苦?正如聖詠所說:「上主,祢恩待了我,使我立足於穩固的山崗;但是祢一掩面,我便立刻感覺到失措驚惶。上主,我曾向祢呼號,我曾向我主哀求說:『我如果降入陰府,我的血於祢何益﹖灰土豈能讚美祢,或宣揚祢的忠義?』」(詠三十8︱10)

《約伯傳》並沒有為任何人提供考驗與痛苦的答案。約伯面對天主反質詢的時候噤若寒蟬,並不是因為天主回覆了他的問題,或向他證實了甚麼,而是他體驗到人的認知有限,尤其面對痛苦這奧秘,而信仰最終並非靠認知而達致的:不是人證實了天主值得他信他才信。約伯教我們詢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對天主的信和愛,是否遠超越我所面對的種種挫敗和痛苦,不管直接或間接是否祂給予的?人生苦短,而且往往是充斥著許多混亂和痛苦,遠比順暢和安康的多,但在這一切當中,我們還要信仰嗎?還肯寬恕和相愛嗎?在不穩定及混亂的世代,我們應如何抱著日益增強的信念和愛心,革新自我,見證福音?消極的背後一定有積極的意義,負面的背後一定有正面的效益,不死不能有復活,不做不會錯,但除非經歷了錯誤,人很難能從中學到改進。

上主日的讀經讓我們明白真假先知的辨別,並不局限於徵兆,而更在於先知所宣講的,是否他個人的興致、闡釋和利益,或是繼往開來、合乎整體的真道?他能否讓人看到希望、懂得堅信和相愛?

今天的《格林多人前書》保祿宗徒為我們承擔著先知職務的基督徒,說出了典範性的話:「我若傳福音,原沒有甚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我原是自由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我卻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為贏得更多的人。」(格前九16︱19)

耶穌於若瑟離世後,如與母親瑪利亞安老於納匝肋,一定勝過為人辱罵、鄙視、誤會、擯棄、且最後被殺,但祂還會是主基督嗎?祂既在葛法翁成功宣講、行了許多神跡,何須再重新上路、僕僕風塵,到處傳揚福音?但祂沒有把持不放的,卻先退避到荒野祈禱去了。重新的自我發現和認知,價值的重訂,只能靠從主的眼中看到自己,否則我們沒法再拾征途。聖子一定是從祂父的聖意中看到了自己;就如伯多祿在否認主之後,雞鳴時,看到了耶穌的回眸,想起了耶穌的話,就走到外面,傷心痛哭起來一樣。

我們要多祈禱,但祈禱不是為獲得解決難題的奇跡的發生,而是為經驗主的回眸、想起耶穌的愛和訓誨,認識自己應走的路。我們永遠沒法完全洞悉和突破,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問題,我們也許只能如伯多祿,在哀哭後,在一片混亂漆黑中,記憶祂眼眸中的兩點閃耀、滾動的光。祂也在為我哭泣嗎?祂對我的愛,其實遠遠超越祂容許我正在體驗到的挫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