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本報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計劃把教育心理服務擴展至全港直屬教區的中小學,並計劃把服務發展至幼兒教育。
教育事務處的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愈早處理學童的學習障礙,能愈早找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目前教育事務處共有十名教育心理學家,為教區的中、小學等提供教育心理服務。其中七人在政府撥款計劃下,服務約八成教區中小學;其餘三人服務三所教區私立學校,亦為部份教區幼稚園提供單次服務。
此外,教育心理學家團隊亦會提供個別面談及評估,家長可按經濟狀況申請減免費用。
天主教學校肯定有教無類
教育心理學家支援師生家長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一月六日指出,教區重視教育心理及學生輔導服務,「天主教辦學以有教無類、照顧學習差異的學生為宗旨,可是照顧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同時,也需援助老師,從而因材施教。」
葉成標說:「融合教育合乎天主教辦學理念,能在校內達致關愛、共融的文化,這與基督精神相近。」為實踐全人教育,教區早於一九九四年聘請教育心理學家,為屬下教區中學提供服務;至二OO二年,服務推展至屬下教區小學。
他說:「以往問題多在中學階段出現,現在小學亦有不同的問題,這與時代發展有關。政府的施政報告已公布於二O一六年會全面把校本教育心理服務逐步擴展至全港公營中小學,這是朝著正確的方向。」
葉成標稱,當家長知悉子女有先天學習問題,普遍也願意面對和處理,使情況得到改善。
他說,教區計劃把服務延至幼兒教育以及家長培育,同時照顧資優生。他提到教區目前有十六所幼兒學校,部份學生有學習障礙徵象,若能及早識別,改善情況,有助幼兒將來升學。
評估有需要個案
協助校方建立支援系統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學家區愛娜同日稱,教育心理學家除了接受評估個案,亦可在課程上提出意見,以及推行支援和預防活動,例如是早年的生命教育教材套,提升學生抗逆力。她說,因著預防意識日漸普及、受訓專業人員逐年增多,近年校內診斷的讀寫障礙個案漸多,這實在有助有需要學生的學習。
現時每十名學生中便約有一人患學習障礙,她說,問題愈早識別,便能愈快得到處理;「十多年前,因應學生自殺個案上升,校內增設教育心理學家,為有需要學生提供輔導以作預防。」
區愛娜曾處理一名資優生的個案,案主在單親家庭長大,受家長虐打而入住兒童家舍,學生的情緒受困擾,出現行為問題,在學校暴力對待教師,因而要接受教育心理學家的評估。「校方原以為學生患有過度活躍症,後來發現學生長期受虐,其精神情緒自然受影響。」她後來評估到該學生的智力很高,在校方的支持和教師的諒解和栽培下,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生活也逐漸穩定下來。
區愛娜提到,家長教育也很重要,她說:「當子女有事,家長會有很大反應,(校方和教育心理學家)可為他們設立支援網絡,讓他們深入認識子女問題,並彼此扶持。」
她鼓勵教區學校提供轉介,團隊可為家庭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評估,「幫助學生重新定立個人能力,確認潛質,好讓學校老師能栽培他們的長處,扭轉整個生命。」
區愛娜說,教育心理學家會與校方建立支援系統,如語文科老師可加強對讀寫障礙生的支援;至於學障學生的課程調適、考試特別安排等,則可在學校行政隊伍的配合下提出合適安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