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 培養堅毅的下一代

期數
3549
刊登日期
2012.02.24
作者
文文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2 月 26 日

這世代的青少年人,大多數都是脆弱的,不堪困境的考驗,多選擇逃避,甚至以輕生來回應。父母辛苦培育,教養多年,一刻間就失去摯愛的子女,情何以堪!所以,都懷?無奈何的心態去俯就孩子,以為這樣就能留住他們,這是委曲求全,實在太可憐!面對不肖子女的嘴臉:「對人不知尊重」、「對己不知要求」、「對物不知珍惜」,作父母的不但心痛還有後悔之心。因為讓他們從小就在呵護中成長,甘願辛勞勤奮賣命,都只為使他們在優渥、舒適的環境中生活。更為他們除去種種辛苦,卻養成他們想到即要,無限慾望皆能得的心態,決不能延遲滿足、更不可忍受挫折的負面性格,一切似乎都是應該得到的。不然,就會埋怨父母,咒詛社會,且以偏激的反應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產生各種不適應症和嚴重的偏差行為。

這樣造成社會的失調現象,更釀成精神疾病和自殺數目的上升,貪婪自私及暴力犯罪,使青少年沉淪,最後選擇自殺作為解脫。當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佈滿挑戰,若有穩固的求生基礎、堅毅的抗逆素質,這一切都能面對和應付自如。

這種堅毅從哪兒培養的呢?從小就要給予機會,面對困難時,父母只有鼓勵他自己去克服,不會為他遮風擋雨。一位好朋友告訴我,她的獨生女兒從小就不能想要就得到,必須是有實際用途才可得到,而且又要耐用才會買給她,但她常與女兒交談和分析。多次要求她善用零錢,不只靠伸手問父母要。小時候,女兒以為母親不疼她,不像別的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今,女兒長大了,訓練得能耐和明智的性格,每次反省都會感謝賢母的栽培。

「延遲滿足」是育兒秘方,這是著名心理家史葛柏(Scott  Peck)的理論,不要作直升機父母,常常立刻滿足子女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要遲一點給他滿足,這是訓練他們的「堅毅」課程必修的一課。我們的青年慈父鮑思高,小時候也在麗達媽媽身旁受這種訓練。一次,兄弟三人從田間回來,大家都十分乾渴,大哥自己去取水,母親倒一大杯水先給二哥若瑟。小若瑟以為自己可以優先,而失望倒氣不喝,母親卻不以為然,把倒給他的水放下就入廚房說:「不喝就算吧!」他再受不了,就向母親陪罪,然後喝水。

世上沒有一想即有、不勞而穫的事,而這世代的「即食?」文化遺害不少呢!培養孩子的容忍力和復原力,即是堅毅精神,正是當務之急。培養下一代建立明確的目標,探索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理想,找出自己的定位。就是栽培他們成就生命,這一點天主教信仰能給予正確的培養。


「人生的快樂秘訣是能選定目標,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付出辛勞,努力彩繪自己的一片天、追求夢想,努力實踐。」(哲學大師傅佩榮2007)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