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傳道員李燕屏:

期數
3550
刊登日期
2012.03.02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04 日

聖安德肋堂傳道員李燕屏在將軍澳區從事傳道工作三十年,見證著那裡由人煙稀少的鄉村地區發展成新市鎮,並協助堂區面對人口增加的牧民挑戰;而箇中的牧民經驗,每每提醒她「惜福」兩字。

李燕屏來自馬來西亞檳城華人家庭,在當地成長、生活了二十年,後到台灣讀書及工作,七年後隨港人丈夫到香港定居。「丈夫自小便住在調景嶺,婚後亦在此居住;我原打算來港找尋教書工作,可是當時我在台灣的學歷並不受香港承認。」

李表示那年代的調景嶺很荒蕪,她首次到位於調景嶺的聖母升天堂參與彌撒時,神父問她是否第一次來這聖堂,「我很訝異,原來這區人口很少,參與主日的信徒早已互相認識;後來我在堂區擔任傳道員工作,每見到陌生面孔也會與他們交談。」

李燕屏在聖母升天堂的主要職務,是為毗鄰的天主教鳴遠中學及小學的寄宿生每週教授道理。她稱,有小孩自幼稚園至中學也是該校的宿生,他們只能每隔兩週回家與家人相聚。

育有三名兒女的李燕屏,看到孩子得不到關愛時感到痛心。「宿生普遍來自單親家庭,因無人照顧而送往寄宿,每次見到孩子在家度週末後,返回宿舍也會哭至天光。孩子只有三、四歲,很需要父母的疼錫;可是在宿舍要過團體生活,社監照顧眾多小孩難免要用嚴厲方式處理。」每週的慕道班除談論信仰外,她亦會兼任母親職責,教導孩子們學習生活及行為。

她說:「看到他們的遭遇很難過,我誕下兒女後,更珍惜與子女一起的時間,亦時常教導他們要惜福,因為擁有完整家庭是幸福的事。」

聖母升天堂由聖母聖心會管理,李燕屏不時要負責彌撒證道,以減輕外籍神父的工作;若舉行聯歡會,她也要預備食物、佈置等,「聖堂與我的家只相隔二百步,有時見下雨便立即回家收衫;放大假時,有空便會回聖堂插花,又時與教友見面,這裡有如我的家。」

她以前時常與已故的菲籍修女周懷德一起到區內探訪信徒,藉此了解並照顧日漸增多的信徒需要,「當彼此熟絡後,他們自然會主動投入堂區工作,從而建立歸屬感。」

九十年代初,聖母升天堂配合將軍澳的發展計劃,須拆卸聖堂,李燕屏遂跟隨聖母聖心會的馬偉良神父(Patrick Masschelein)及周懷德修女找尋合適地方讓居民可繼續參與彌撒。「周修女後來選擇了位於坑口的聖雲先堂,每主日租用旅遊車接載教友往返聖堂參與彌撒,直至景林天主教小學落成後,才借用該校禮堂舉行彌撒。」

景林天主教小學彌撒中心原屬坑口聖雲仙堂,一九九O年舉行首台感恩祭,兩年後成為聖安德肋準堂區,九三年成為堂區。該堂起初由聖母聖心會的神父管理,直至二OOO年堂區交回教區,至O六年聖安德肋堂在坑口落成啟用,李氏也一直在該區擔任牧民服務,見證其發展。

自聖堂在將軍澳成為地標之一後,她看到領洗人數逐年遞增,而在聖堂不時舉行的紅、白二事亦引來參禮者認識天主教,繼而考慮在這裡接受慕道。另外,堂區的接待組成員熱情款待前來參觀聖堂的人,亦有過路人成為教友。她更在這裡遇見曾在鳴遠小學及中學寄宿的舊生,「他在學時曾接受慕道,一直未有領洗,後因被聖堂外觀吸引而來到這裡;他知道我在這裡工作後,遂接受慕道並領洗。」
 
她稱,堂區服務豐富了她的人生經驗,並讓她認識不同的人;他們背後的故事成了她人生的教材,同時增進她與主的關係,「三十年前我以過埠新娘的身份來港,甚麼也不懂,沒有這份工作,我的生活會很孤獨。這個堂區是我的大家庭,我感謝天主,是祂揀選了我。」(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