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男女的事:女人如水

期數
3550
刊登日期
2012.03.02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04 日

我出名是「喊包」一名。小時候,為了一樁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番,淚如雨下,一發不可收拾;人大了,情況略有改善,見到感動的事,依然淚眼盈眶。清代作家曹雪芹在中國名著《紅樓夢》中說:「女人是水造的。」女人像水一樣時而溫柔,時而澎湃,是多變的性情。女人的身體構造比男人較易哭,淚水特別豐富,所以一致認為女人是水造的。

有一種女人令我敬佩,是終生不嫁的「媽姐」。自港產片《桃姐》於威尼斯影展奪后,掀起「媽姐潮」。幾十年前的媽姐是香港富翁家中的港產女傭,身穿白衫黑褲,紮起長辮子。當時中國女性地位低微,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她們決定畢生「不嫁主義」,拒在夫家為奴為婢,靠自己辛勞而賺取薪酬,不靠男人養活。現在年輕一輩只知有菲傭、印傭,不知昔日有港產女傭。年前,我編寫關於「香港服裝史」的視藝教學計劃書,其中取了「媽姐的衣著」為創作主題,讓學生回顧香港女傭的歷史,認識女傭的衣著特色。接著,學生把媽姐白皚皚的唐裝上衣及黑烏烏的褲子「改頭換面」(見圖一)。看!耳目一新的《懷念媽姐˙新制服》就這樣誕生。

柔情似水的背後,女人有時會翻起巨浪,可以把世界翻天覆地。最近看了感人電影《昂山素姬》,一位普通平凡的「煮飯婆」,竟把溫柔優雅的氣質中滲透着堅強不屈的氣概,昂山素姬為了國家人民自由,代父從軍以柔性抗爭,犧牲家庭和愛情,還被軟禁十五年,她是緬甸「民主女英雄」,卻讓我想起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中國傳統往往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在一九一九年終於打破男尊女卑的宿命。「五四運動」後,作為開放城市的上海,實行婦解,爭取男女平等,於是開創了女子藝術教育的先河。可以說,上海是中國女藝術家起源地。

潘玉良、關紫蘭、唐蘊玉、蔡威廉被譽為「油畫四女傑」的上海畫家,雖然接受西方教育,仍保持東方女子清雅含蓄的氣質。除潘玉良出身卑賤,其餘多為閨秀名媛,來自書香世代。蔡威廉(1904-1939)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之女,她擅長肖像油畫,強調人物面部刻畫,色調以黑、白、灰為主調,其中她的《自畫像》(見圖二),仰首斜睨,以簡單筆觸豐富面部表情。蔡威廉也嘗試作大型歷史畫。一九三一年畫了《秋瑾就義圖》,把革命女英雄出現於畫面。

自古以來,一向以男性藝術家作主導的世界,常常把「女性題材」放在畫布上,女性看似是一件柔弱的商品。女人雖是水造,但也能用她堅忍不拔把石頭用水滴穿,以柔克剛,女性藝術家是一個很好例子,能把藝術工作做得出色。水能載舟,帶領人們揚帆出海,如魚得水的要行走該走的路,總好比任由舟帆沒有方向恣意地浮游;但無情的水亦能覆舟,該走的路卻遇上水深火熱,處處碰壁。苦樂無常,有經歷才會有體會水到渠成的滋味。絕望並非永遠,希望總會重現,請熱愛生命。

後記:筆者推介一本感人的信仰故事集《猜情尋》,由八位女平信徒花了幾年時間,走訪了十三位修女和九位女教友,在書中分享蒙主感召的經過。有興趣者可到公教進行社或三聯書店購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