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之旅:團結由認識開始

期數
3551
刊登日期
2012.03.09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11 日

二月二十六日《公教報》報導了第三十四屆泰澤歐洲青年聚會,今期將轉為報導是次德國之旅的第二站:埃森教區。


元旦日:柏林往埃森

除夕夜在各招待堂區慶祝完新年之後,標誌了泰澤歐洲青年聚會的結束。元旦日清早,我等其中廿三人乘火車前往埃森。

到步後,即有當地青年迎接,當中包括天主教及新教青年。之後轉車前往聖歐爾發中心(St. Altfrid),此營社主要是為當地公教青年提供培育活動之用。迎接我們的還有主管舒締芬神父(Stefan Ottersbach)。

在營社安頓好之後,晚上我們前往在波鴻(Bochum)的青年牧民中心天主聖三中心(das Trinity)參加每月舉行一次的青年彌撒。當大家進入聖堂之後,不少青年人都被祭台旁邊的流行音樂歌詠團吸引過去,因為在本港的彌撒,絕少會用流行音樂為配樂,所以大家都覺得很新鮮。該樂隊每個月為彌撒配樂,藉此希望吸引年青人參與彌撒。領隊甘寶維神父獲邀共祭。整台彌撒都充滿著活力,經驗過四日默想性較重的泰澤祈禱之後,是次彌撒可謂截然不同。



一月二日: 埃森主教座堂會見主教

第二天,在聖歐爾發中心內小堂早禱後,我們前往位於埃森市中心的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的規模不大,與堅道大堂相若,卻歷史悠久。原址由聖歐爾發於公元九世紀中葉建成,原本為女修院聖堂。現時聖堂內儲存了各式各樣的教會文物,其中最具特色分別是一尊別號為「黃金聖母」(Goldene Madonna) 的善導之母像;以及一座猶太傳統七臂燭檯(Siebenarmiger Leuchter),兩者皆有過千年歷史。

之後,我們參與了在地下墓堂,由埃森主教奧弗貝克(Dr. Franz-Josef Overbeck)主祭的彌撒。此墓堂名為Adveniat(意即願天國到臨),作為埃森區主教的墓穴之外,亦為南美教會祈禱,周圍布置均與南美教會有關的浮雕。

彌撒之後,我們詢問主教一些問題以了解當地教區的情況。奧主教說現在很多年青人都離開了教會,由於參與教會事務的年青人愈來愈少,教會舉辦各項青年培育活動,以吸引年青人重返教會。主教也提到舉行泰澤祈禱聚會,他認為這種唱頌聖經章節和默想祈禱的方式,既與教會禮儀接近,亦可令年青人靜下來祈禱思索。

除了青年教友不足的問題,各宗教之間未能共融亦是當地教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由於不少土耳其人來到德國工作,伊斯蘭教教徒的生活文化傳入,兩種信仰之間偶有衝突。而當地伊斯蘭教教徒的出生率比基督徒的高,此消彼長之下,令當地基督徒比例減少,部份富有歷史價值的聖堂要關閉,或轉由其他基督宗教教會使用。



一月三日: 參觀博物館  了解當地歷史

隨後的一天,我們參觀了當地的世界文化遺產。早禱後我們造訪一個在埃森市內由已被廢棄的煤礦和鋼鐵廠改建而成的博物館(Zollverein)。透過參觀,我們了解到包括埃森在內整個魯爾區工業的發展歷程,了解當年在此工業重鎮建立新教區的背景,更對這曾是德國第一大工業城市的歷史有更深入了解。下午,我們到了另一個本為鋼鐵廠氣倉的巨型歷史建築(Gasometer)。

此日的行程幫助了我們這些來自重工業不太發達的香港人認識到工業發展對社會和教會的影響力。正如接待我們的瑪提亞斯神父(Matthias Feldmann) 所說:「……透過這些歷史事物,使你們知道我們從前是怎樣,以及發展成今日模樣的原因。」隨後再到全德國的第一個青年堂區:塔迦(Tabgha,主耶穌首增餅之地)參與彌撒。

晚上我們向德國青年簡介了香港教區的現況和本地的文化以作交流。

 

一月四日: 參觀青年牧民工作

早上彌撒後,我們分為五個小組,每組內都有香港和德國青年,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參觀青年工作:當中有的去修院、有的與從事青年牧民的人士作交流。筆者就去了拜訪一個較為貧窮的堂區,並與當地的小孩子一起午膳和遊戲。堂區內除天主教徒外,亦有為數不少的回教徒,所以我們也到了該區內的一所清真寺參觀。及後,便是我們與小朋友相遇的時間了。他們天真爛漫的笑聲和舉動喚起了我們童真的心,大家投入地一起唱歌和嬉戲,玩得不亦樂乎。


黃昏時分,五個小組完成活動後再次重聚在一起去準備晚餐。這天的晚膳非常特別,就是由我們和德國青年分別預備菜式,從而進行廚藝上的交流,大家亦盡興而歸。

一月五日: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

很快來到這次旅程的最後一日,早上我們如常地做早禱。在總結了這次旅程之後,我們乘車到科隆,在世界聞名的科隆大教堂內參與彌撒。置身於這高聳入雲的世界第三高聖堂內,真正感受到天主匠心獨運所造的化工,哥德式建築亦令人驚嘆。甘神父對於能夠在這裡主祭,亦深表興奮。彌撒後,我們前往機場,大家與當地德國青年依依不捨地道別,旅程亦正式畫上句號。



相關文章見下期/本地青年朝聖團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