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機不容失的時刻
期數
3552
刊登日期
2012.03.16
作者
李健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18 日
今年參與早上的聖灰禮儀,我發覺座無虛席,仿如置身主日彌撒聖祭。聽太太說,參與晚間禮儀的人更多,不少教友全程只能站著參與。我們住在鰂魚涌,說的是聖十字架堂。其實堂區平日的早上彌撤,也有約一百人參與,不少都是上班族,彌撤後便趕著吃早餐和上班。這是堂區培育的努力,令「教友年」結出初果。在百忙中把握機會,照顧屬靈生活的教友,可謂對今日讀經的呼籲,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南國猶大滅亡後,選民被放逐到巴比倫近五十年之久,但期間生活條件遠比想像中好,沒有受到多大的政治壓迫,亦獲容許保留其宗教信仰。巴比倫河流多,有利耕種,構成「肥沃月彎」的文明搖籃。反觀約旦河,水流湍急,河谷深狹,不能將河水用於灌溉。巴勒斯坦只有厄斯得隆平原較為肥沃,配得上「流奶流蜜」的稱許。在巴比倫河畔,固然有思憶故鄉的選民,但滿足於現狀,拒絕先知的回國呼籲的人更多(依50:2)。事實上,回國重建聖殿的遺民,主要只有猶大和肋未支派。
選民在埃及受勞役時,很容易作出抉擇,就是接受上主和梅瑟的帶領。當時即使其他民族的奴隸,也樂於跟隨他們出離埃及。巴比倫較舒適和自由的環境,反而令大部份選民,錯過了波斯王容許他們回國的頒令,最終「仿效了異族所行的一切醜惡之事,污辱了上主在耶路撒冷祝聖的殿宇。」(編下卅六14)
香港生活富裕,信仰自由,仿如昔日的巴比倫;但功利和崇尚享樂的社會風氣,容易腐蝕人心。教友生活其中,能持守信仰,不為俗世所誘惑,並不容易。天主已完成救世工程,教會透過聖事,協助我們履行真理,在光明中行走。就讓我們珍惜機會,趁四旬期悔改、補贖,邁向天上的耶路撒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