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風雨同路兩支公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五:公共衛生
年輕的亞當任職電台,與女朋友感情穩定,以為生活無憂無慮。一天,他因背痛進行身體檢查,竟被診斷患上罕見的惡性腫瘤。亞當向好友說出病情,卻苦惱如何面對患有腦退化症的老爸,和事事操縱的老媽,頓感惘然。亞當雖然性格樂觀,但化療使他身心俱疲,女朋友另結新歡離去令他更感孤單無助,幸好得到實習心理醫生的鼓勵,在艱辛的治療過程裡重新認識自己,與好友和家人「真情剖白」之餘,更解開纏繞多年的心結,與母親修好,勇敢面對逆境。
電影原名「50/50」代表男主角的絕症有五成機會治愈,五成機會死亡,生與死的機會率高低與否,取決於當事人的看法是否正面,這跟一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的比喻相同。當你接獲噩耗時,即時會出現甚麼反應?根據Dr. Elizabeth K?bler Ross所著的《On Death and Dying》(Macmillan, NY, 1969),大多數人對自己或親人遭逢嚴重意外或巨變時,出現稱為哀慟周期模式(Grief Cycle Model),依次序表現出以下的反應:最先是否認或拒絕事實(Denial),然後是感到憤怒(Anger),繼而跟醫生或天主討價還價(Bargaining),接著感到抑鬱或哀慟(Depression / Grief),最終接納事實(Acceptance)。
男主角亞當得悉病情後患得患失,一方面積極找尋疾病資料,另一方面冷靜接受化療,一切看似平靜,實際上充滿惶恐,心底裡害怕面對死亡,只是在別人面前強作鎮定而已。故事的人物角色設計非常生活化,當中或許找到你熟悉的影子,例如男主角的同窗既是損友、滿腦子古怪念頭及口沒遮攔,卻從沒離棄對方,兩人爭執過後又會和好如初,風雨同路。男主角的母親其實非常愛兒子,但由於過分緊張和管束他,適得其反,令彼此關係疏離。實習心理醫生能醫不自醫,無法忘記舊情人,暗中在facebook監視對方。
我們在報章上經常讀到醫療事故,或是病人投訴醫護人員疏忽、態度冷漠,劇中亦有類似情節:男主角亞當的主診醫生會診時,只專注於電腦熒幕上的資料,並以艱澀的醫學名詞講解病情,跟亞當完全沒有眼神接觸,兩人實際上是「零交流」。亞當向他追問病情時,該醫生敷衍地說替他安排約見心理醫生面談。的確,許多時候病人的投訴往往源於雙方溝通不足,而引發誤會甚至衝突。
討論問題:
- 你覺得自己的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為甚麼?
- 假如你患上重病,你首先會通知誰?為甚麼?
- 你通常向誰傾訴心事或秘密?為甚麼?
- 你對於目前香港的醫療制度有甚麼看法?
- 你對於目前香港的醫療服務具有信心嗎?為甚麼?
- 角色扮演,檢視溝通技巧的重要:
(4人一組,分別扮演病者、病者家屬、病者好朋友、醫生)
處境一:
醫生向求醫者講解身體檢查報告,證實對方患上癌症
處境二:
病者告訴親人及好朋友自己患上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