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房忙碌的瑪爾大──三八婦女節隨筆

期數
3552
刊登日期
2012.03.16
作者
榛子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3 月 18 日

主日到了,教堂的廚房一大早開始忙碌,幾位稍微年長的中年婦女在淘米、洗菜、切菜和燒火。她們是教會的「瑪爾大」,在為過主日的教友準備午飯,本地稱為「值飯」。

每年正月初,教堂會讓自願值飯的教友們抓鬮,確定值飯時間,每人一年輪流一個主日,然後在教堂公布。參與者大部分是婦女,如果有些人想參加又怕負擔重的,可以找人合夥。

大教堂一頓飯需要準備五六十桌,而我們這些小教堂每個主日只要燒十幾桌飯菜。如果輪到我家值飯了,我買菜回來,一大早來教堂的婦女會主動幫忙。

如果人手不夠,總有婦女自動加入幫忙,如果人手多了,她們就回教堂唸經。吃完了飯,婦女們又主動收拾桌子、洗碗,形成一種默契。這就是瑪爾大們的樸實愛德。她們或許有些人聽不懂神父的講道,但是她們自覺地相互幫忙。

這樣的情景在華東溫州教區樂清堂區每個堂口的主日都會上演著,這裡每個教堂都有餐廳和廚房,餐廳裡好多桌子,其中一張桌子會放著一個小小圓筒或紙盒,每位經過的人都往裡面投入一塊錢,然後進堂朝拜。

這不是給慈善捐款,也不是給教堂奉獻,而是中午要留在堂裡吃飯的人頭票,利於統計人數。有多少塊錢就代表有多少人留下來吃午飯。瑪爾大們就會按數目做出相應份量的飯菜。

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給值飯者一些補貼。如今生活水平愈來愈好,物價也飛漲,這點補貼遠遠不夠買菜。值飯者也不在乎這點錢了,來過主日的人數也基本穩定,於是除了老教友,愈來愈少人會投入一塊錢,但是值飯的習俗一直繼續著。

柳市堂口八十多歲的元傑老先生說,從七零年開始,當時還沒有教堂,有婦女為神父煮飯。因為教友少,過完主日的教友還要去其他教友家祈禱,回家煮飯吃完回來又極不方便,於是就留下來跟神父一起吃飯。慢慢地人開始增多,隨著教堂建立,這個習慣得到大家的默認,成為習俗,在樂清二十多個堂口一直延續,也是溫州教區把這個習慣保留最為完整的堂區。而瑪爾大們對這個傳統的延續功不可沒。

我記得小時候去教堂吃飯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那時候信仰對我來說很陌生,只知道自己是信仰天主,僅此而已。吃了幾十年教堂的飯,感覺這成為我信仰生活的一部分,成為連接信仰割不斷的紐帶。

樂清堂區前主任司鐸陸小宙神父說,樂清教友很多在外地做生意,他們在外地組建教會團體,傳教方面積極有活力,這跟在這種教會大家庭氛圍中培養的親情是離不開的。讓教友們聖事上聚餐,在生活中也聚餐,成為信仰的遺產一樣,值得保留。

而現在很多小孩子也一樣,在教堂吃飯是最開心的事情。相信很多年以後,他們不管到哪裡,都能記住教堂裡的飯,記住那些不斷在廚房忙碌的瑪爾大們。不斷組建一個個溫馨的教會團體,讓教會的親情延續。

當今社會每個人忙忙碌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間愈來愈少。缺少溝通,缺少愛,都是這個社會出現的問題。柳市教友高鵬飛說:「在教堂吃飯的習慣很好啊,讓教友有交流機會,增加彼此瞭解,聚餐本來就是愛和共融的表現。」他的話代表了很多教友的感受。

《聖經》中勤勞的瑪爾大雖然沒有受到耶穌正面讚揚,但是教會一直承認她的工作。事實上,從耶穌時代到現在,教會中的瑪爾大們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教會福傳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些在廚房忙碌的瑪爾大,沒有轟轟烈烈,只是用平凡樸實的行動,把這個愛的習慣傳承了三十多年,讓每位來到教堂的人都能享受教會大家庭的人情味和感受它的溫馨。

因著三八婦女節,以此文獻給樂清堂區為傳承團體聚餐勤勞的瑪爾大們,為教會默默無聞奉獻的瑪爾大們。

取自:天亞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