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香港精神?心領了!

期數
3555
刊登日期
2012.04.06
作者
馮一沖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4 月 08 日

在長途船上看了一個本地節目,內容介紹在香港幾近失傳的傳統美食和它們背後的人物。

那集節目介紹了一家街坊餅店,是個典型的工人奮鬥故事:老闆年輕時從鄉間來港定居,在餅店當學徒,幾年後師傅年邁退隱,餅店結業。他另覓地方開店,從一個後巷鐵皮攤檔開始,每天從凌晨工作到晚上,疲勞轟炸十五六小時,咬著牙根,胼手胝足,好不容易熬了三十年,才有能力租用舊樓的一個地舖。他做的蛋撻、菠蘿包、腿蛋包、奶油椰絲包、椰堆、老婆餅、雞仔餅都曾經為街坊帶來暖暖的早晨。他也用一雙手,養活了一家六口。主持人問他「工作時間這麼長,累嗎?」他回應說,「不辛苦怎得世間財?」然後,節目的結論也毫無驚喜:「這種刻苦耐勞的態度,就是香港精神。只要不怕困難,努力工作,總有出頭天。」

節目沒有探討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

為甚麼政府沒有配套設施(如,訓練中心、廚藝學校),讓傳統手藝得以保存,而只能靠師傅一代一代的小規模傳授?是因為傳統手藝不能大規模製造就業機會,既不能吸引外地投資者,亦不能為庫房帶來收益,所以不能成為「產業」,不能得到政府支援嗎?還是,一切交由那早已失效的「市場」作調整,政府「不應該介入商業運作」嗎?為甚麼創業必須由後巷的鐵皮攤檔開始?為甚麼要熬三十年才能勉強有能力在舊樓覓得像樣的一家地舖呢?是因為高地價政策迫使租金飆升嗎?是因為小店舖開業的手續須經十幾個政府部門批核,使小商人寧願躲在後巷悄悄謀生嗎?為甚麼每天必須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才能生存下來?這個小老闆的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如何?他的世界觀、宇宙觀、政治立場、對生命和生活的期望都不重要了嗎?原來,在香港,能生存下來,已經算是出頭了。

但,果真若此,為甚麼今天同樣「不怕困難,努力工作」的在職貧窮者,以低得可恥的最低時薪,也不夠養活自己?為甚麼連高學歷的年輕人,也排隊輪候原本為低下階層而設的公共房屋?為甚麼連白領階層也要租住?房?為甚麼不願意領取綜援,自力更生的小販,要像匪徒一樣閃閃縮縮,像賊人一樣慌忙逃走?大集團霸佔公地可以視若無睹,對付一個雞蛋仔攤檔卻嚴陣以待?明明欺騙巨款的售樓說明書可以無人監察,無心售賣過薄的紙棋盤卻要拉人罰款?

別誤會,我絕對同意,人在工作時要不怕困難。但工作要有成果,而且要能讓工人分享成果的話,得依賴一個公義的社會制度,而站在這個制度背後最重要的一道力量,除了人民,就是代表人民意願的政府。我希望的是政府有捍衛人民的腰骨,有承擔責任的肩膀,而不是只著力以新承諾代替舊承諾。

如果「生存等於出頭」就是「香港精神」。對不起,心領了!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供稿
www.hkccl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