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林余儷玲加入騎士團

期數
3556
刊登日期
2012.04.13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4 月 15 日

(本報訊)早前獲冊封為「馬爾他騎士團」成員的信徒林余儷玲,自小已受教會服務弱小者需要的精神影響,多年來她在不同的崗位中,關懷社會上被忽略的一群。

「馬爾他騎士團」的成員須服務貧困者和病人,以履行基督信仰的使命。林余儷玲去年底與本地一批信徒加入騎士團成員,她三月對本報說,團員主要服務社會上最需要的一群,她認為目前社會上的失衡包括身、心、靈方面。

林余儷玲說:「人常感到失落、空虛、對人不信任等情況,這衍生不少婚姻及家庭問題,使人時常處於支離破碎的局面。」七年前,她參與非牟利慈善團體「綠色生活教育基金」,認為身心的失衡導致靈性上出現問題,她期望藉倡導健康生活,令更多人正視問題。

其實林太自初中起,已隨聖母軍關懷窮人,因而培養她對社會服務的興趣。升上香港中文大學後,她藉參與天主教大專聯會的社會服務隊,更了解社會問題,畢業後她加入社工行列。

林余儷玲說:「七十年代是學運的火紅年代青年愛祖國,也願意服務社會。」她表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社區設施貧乏,以及貪污問題嚴重,「我認為社會發展是最需要關注的事項,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去改善環境。」

一九七三年她加入香港明愛,首項任務便是到被外界稱為「紅番區」的東頭?服務三年,「隔鄰便是九龍城寨(已清拆),那裡有『黃、賭、毒』的人士,讓我體驗最基層的生活:七層大廈的日子,公共浴室、公共煮食的地方,在那裡沒有私隱,我與其他社工也渴望助他們改善居住環境。」

她形容每次家訪盡是「刀光劍影」的經歷,「那裡毒品、娼妓情況普遍,試過區內工作期間突然被人拉進露台下,隨即有數個玻璃樽、啤酒樽擲下,原來有人正在『開片』,我險些在頭上『開花』。」

林太表示,當年民生艱苦,令不少少女當上工廠工人幫補家計,如今她們已建立自己的家庭,好些更從事生意有所成就;亦有些至今仍面對很多困難,多年來經常進出懲教所。「當父親因吸食白粉須在明愛樂協會戒毒時,兒子便留在隔鄰的社區中心打乒乓球、幼子仍就讀幼兒園;我們不時會在洗手間內發現吸毒使用的針筒;不少家庭問題影響著下一代。」

過去為團結區內居民,她不時為地區人士組織社會服務隊,如到筲箕灣的木屋、寮屋區等服務,一起找出該區的問題,再向政府申請社區發展小隊去延續服務。

林太稱,從事社會服務中,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已故明愛總裁力理得神父不時提出的解放運動、團結以及社會發展等理念,「他教曉我如何以教會的社會訓導去觀察社會。」她於一九九二年舉家移民到加拿大。移民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期間我誕下女兒,這份天主恩賜的禮物,反讓我從孩子的成長中看到現時青年的需要,五年後回流香港時,應力神父的邀請參與「明愛之友」,以義工身份繼續傳揚明愛的使命。

回港後,她任職香港理工大學,擔任社會工作實習導師十二年,對象是培育新一代的社會工作者,教學工作,使她更能了解現今青年的特質。

林余儷玲常引用這句經文:「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六:34)她表示過去在不同的社會服務崗位上,教她學習交託和放下,她說:「我是天父派遣的工具,在此時此刻為祂服務。」(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