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信徒呼籲
(本報訊)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前夕,有信徒呼籲教會團體和社會大眾應幫助青年培育環保意識,實踐愛護大自然的生活。
從事環保工作的天主教徒張韻琪四月十七日對本報說,社會有責任幫助青少年了解環境受破壞對下一代的影響,以及反思目前的消費模式。
她說新一代青年喜歡多媒體影像,冰川融化等震撼畫面能夠吸引他們,「但更重要的是價值培育,讓他們知道為甚麼要保護環境」。她說。「氣候問題惡化的臨界點並不易看見,故更需要每人平日的自覺。」
這位「綠色和平」項目經理指出,現代生活不斷追求新產品,耗用電力和石油,社會可從本地公義課題,如財團壟斷現象等連結到公義消費,讓青年從環保角度思考。綠色和平與多個環保團體於地球日發起反填海遊行,關注維港填海對環境的影響。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早前成立了「環保建設組」,是少數牧民議會內常設這類小組的堂區。該小組聯絡人林余佩馨指出,他們希望把培育對象擴展到青少年,並計劃於下學年與主日學合辦以環保為題的聖經章節朗誦比賽。
「環保建設組」四旬期便安排約一百五十人前往聖神修院朝聖及戶外拜苦路。林余佩馨說,活動有助信徒默想環保與信仰的關係:「信徒走到戶外親近大自然,感受大地的美麗,珍惜天主創造的一切,(這份美好)提醒人類妥善管理大地的責任。」
小組於去年十一月成立,現約有十五名組員,另有十五名信徒承諾擔任「環保之友」去分享環保信息;小組早前亦組織回收活動,信徒共捐出近三百件電子產品予香港明愛「電腦再生計劃」。
對於靈修與生態,方濟會伍維烈修士認為,靈修能幫助信徒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操,與天主和大自然建立關係。「環保不單只是理性上的事。」他說生態靈修帶出聖經裡面的「管家」責任,讓信徒由心出發珍惜天主的禮物——大自然。
「依納爵靈修幫助信徒作辨別;本篤靈修很『在地化』(localization),能夠回應處境;方濟精神則強調愛護受造物。」伍維烈四月十七日對本報說。方濟大家庭近年便會在四旬期內舉行「環保苦路」。
他說信徒應以身作則鼓勵青少年愛護環境,他讚揚好些修道人和信徒透過行動和茹素見證這份靈修精神。
公教學校亦是培育青年環保意識的場所。德愛中學三月舉行「環保週」,透過不同活動推動環保意識:擺放環保展板;邀請專家講解廢物回收、光鍱回收、製作再造紙的過程等;以及安排學生參觀環境資源中心。
活動負責老師鄧婉儀說,學校須要透過相關活動幫助青年了解環境變遷的影響。(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