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探討同性戀課題

期數
3557
刊登日期
2012.04.20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4 月 22 日

有信徒認為,隨著近年社會對同性戀的討論愈來愈多,學校需要有更全面的性教育幫助學生探討性這個課題,並讓他們了解於現今社會的性觀念中,該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信徒社工學者林昭寰博士說,社會需要有更整全的性教育回應本地文化、以及自由主義對青少年性觀念的影響。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及中文大學學生會一月公布調查稱,九百七十二位受訪的異性戀大學生當中,八成八認為學校應該教育學生尊重不同性傾向人士;六成二同意政府應立法禁止性傾向歧視。

發布會上,該會性向無限計劃主任周峻任呼籲在中學落實尊重不同性傾向教育,減少誤解及歧視。

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成員林昭寰認為,性教育的重點不是針對同性戀課題,而是要避免偏頗;若撇去價值觀,只從生物學角度等出發,或會令青年有所誤解。

他認為性教育沒有「中立」可言,其取向無可避免涉及某種哲學或思想。他強調,性教育應同時兼顧生物學、情感、人際關係、家庭、社會、道德價值,以及宗教七個幅度,幫助青年在身、心和人際關係等方面成長。

談到本地文化,他指由於風氣所及,社會討論性時某程度傾向個人選擇:「中學的性教育有時迴避了同性戀討論;主流媒體似有共識認為同性戀並無不妥。」但他指出,性具備人際關係和道德幅度,非純為個人的事。

他認為教會團體可進一步推動性教育與學校課程結合,提供整全的家庭和生命觀念,並結合本地文化,「教會的有關研究可嘗試追近民間機構的步伐。」他說。

另一方面,明光社與性文化學會等團體於早前合辦聚會,探討「基督徒應如何回應同性戀社運在校園的發展」。台灣真愛聯盟召集人、台灣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齊明分享當地經驗,他關注到校園的性教育受到同性戀社運的影響。

該聯盟指台灣教育部曾擬在中小學性教育加入同性戀內容,引起家長及老師爭議,聯盟發起四十多萬人參與聯署後,立法機構決議通過政府暫停有關教育。

性文化學會事工主任麥沛泉認為,性教育須回應同性戀課題,但重點應是教導青少年尊重社會上不同的人,並非引導青少年發展某種性傾向。他說性教育不應標籤每個青少年都具備多元性傾向,指這並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

麥沛泉說,中學毋須強制提供有關同性戀課題的性教育,同性戀運動亦未有對中學生造成衝擊;但大專環境面對多元思想,近年社會亦強調消除歧視、促進平等,學生或認同同性戀運動的某些倡議,或視同性戀者為弱勢群體。麥氏認同大學要保障學術自由,但同時關注校園環境內的相關情況對青年的影響。

回應現況,他強調性教育應能回應社會的不同價值。基督宗教群體提供性教育時,可把信仰結合數據和社會現況,幫助青年反思,讓他們自行作出判斷:「例如外地的研究顯示,婚前守貞潔的夫婦,婚姻關係會較佳。」(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