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在俗方濟會」的日子

期數
3560
刊登日期
2012.05.11
作者
黎依麗莎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5 月 13 日

中學畢業後,在母校小學任教。當時自己仍是學校「聖母孝女會」的成員,在修女的帶領下,加上有宗教氣氛的薰陶,我總算是一位忠信於主的信徒;但基於年齡漸長,「聖母女」這個團體已容不下我們這班步向中年的女性。於是渴望能加入一些屬靈的團體,偏向個人的靈修,而不是對外的服務,好使自己在信仰旅途上,有同行者的扶持及鼓勵。

機緣巧合下,得到兩位同校姊妹的介紹,認識了「在俗方濟會」,當時名為「方濟第三會」。當年的神師梁雅明神父,親自教授我們方濟精神及會規等的課程,使我們獲益良多。經過兩年的培育,於一九七九年我發願正式成為方濟的弟子。這種灌輸式的培育,正合我意,因我是一個較為內向的人,不喜歡說話,更怕在人前分享自己的感受。

不過,幸福不是必然的,蜜月期很快便完結了。隨著時勢的變遷及需求,培育的方式要來個大改革。神師梁神父認為作為一個會友或信徒,不應只懂得去汲取,而也應與別人分享自己有的東西。於是由那時開始,每月聚會的形式不再單是由神師講授,我們也要作一些神修及生活的分享,後來更要輪流負責每次聚會的內容。這為我來說,真是難事,一方面自己不擅詞令,另方面覺得自己在神修方面實在「無料」。於是每月一次的聚會為我來說是「苦難日」,因為自己實在是啞口無言,次次都是保持緘默;漸漸覺得月會是一件苦差,更想逃避不出席。話雖如此,一股無形的吸引力、一份堅持,令自己從來不會無故不出席,這是主給我的恩寵。我後來更加入了幹事會的行列,為會務盡一點力,這也加強了自己對會的歸屬感。

一九九二年,在與家庭團聚的條件下,我移民了加拿大。當時心中慶幸從此不用去「捱」開會了。但主的安排往往出人意表。在人生路不熟,連聖堂都不知如何去的情況下,惟有求助於別人。得到會友的介紹,認識了一位早年已移民當地的會友,她樂意每個主日接我到聖堂參與彌撒。她是一位資深會友,且是當地在俗會的培育導師。當她知道我也是在俗會友,於是邀請我去參加當地每月的聚會。盛情難卻,且自己也是在俗的一分子,無理由推搪,於是又重回每月開會的日子。但這些開會的日子比在香港的還要難挨,由於當地的會友大都是外籍人士,所用的語言全是英語,在香港時用自己的母語廣東話來分享都已啞口無言,更何況要用英語對話。幸好得到他們的體諒,知我言語溝通有困難,都樂意接納我這個「啞巴」。他們每次聚會時,都沒有神父在場,甚麼都是由會友一力承擔。方式比我們香港的更成熟、更符合時代需要,也讓我體會到在這缺乏神職人員的年代,我們做教友的要分擔司祭職、君王職和先知職。而聖方濟對我這個叛徒也不離不棄。


三年多後,我回流返港,重回這個在俗的大家庭,亦加入了幹事會服務。

有人的地方就有磨擦、是非、不滿等等情況,當時會友的人數不斷下降,由本來四個分會合併為兩個。我的兩個同校姊妹介紹人,也因個人及不滿的理由先後離開了。但在聖神的帶領和各會友謙和的回應下,現在我們開會的形式也改變過來,迎合時代的需要漸趨成熟。在沒有神師的帶領下,我們互相分擔職務,按各人的才能獻出所有。在方濟精神的潛移默化下,我們學會了:放下、交托、信任、包容、接納、體諒、堅持、以真誠待人、互相關懷、不計較、肯犧牲、一切以基督為依歸。由福音走向生活,由生活回歸福音。現在入會的人數不斷提升,也考慮要重開分會。不過無論如何,人始終都是不完美,惟有天主才是完美的。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裏,在上主的祝福下,也藉著聖方濟的代禱,「在俗方濟會」能成為上主和平的工具。

在俗方濟會金禧系列在俗方濟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