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中學聯校創藝展

刊登日期
2012.05.11

(本報訊)明愛職業訓練及教育服務四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於香港大會堂展覽廳主辦中學聯校創藝展,展出九間明愛中學學生、教師及畢業生的作品。有學生稱,展覽讓他們有機會展示作品,獲外界讚賞更肯定了個人的努力。

聯校創藝展四月二十八日舉行開幕禮,由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視覺藝術)李樂華博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總監文潔華教授、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周晉教授、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系系主任林仲強和明愛副總裁閻德龍神父任主禮嘉賓。

是次展品中,學生以不同的藝術媒介,如不同的物料,或是視覺元素去表達個人內心的世界,作品反映青年對社會的表達。

首次參展的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中六生馬嘉慧,共有兩幅作品展出,分別以韓國禮儀文化為題材,以及因光污染令雀鳥逃亡的情景,帶出環境問題為題材。

她稱,自中四修讀視藝科後,她對藝術愈來愈感興趣,她說:「我由沒有任何創作藝術的基礎開始,直至現在能把我構思的意念,透過美學呈現出來,現在藉展覽與外界分享,得到他人的認同感到很開心。」

就讀胡振中中學視藝科的中六生馬博文,負責導賞及向人介紹場內作品,他稱,該校為聯展主席學校,他與同學早前在校內協助表畫、收集作品簡介等,讓他有機會體驗籌備展覽的過程。「我除了有機會展出自己的作品,過去在校內學習的藝術評賞,讓我可親身向到場的人闡述如何從不同角度去欣賞作品。」

明愛職業訓練及教育服務總主任郭偉祥致歡迎辭時表示,明愛中學著重學生的全人發展,視藝科能提升學生對視覺及藝術的水平,期望藉著展覽使學生有更多創作和發揮的機會。他說,舉辦校外的展覽為學生提供創作平台,同時把其作品帶到社區。

李樂華博士稱,藝術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創意、抒發感情,有利個性、審美、溝通和批判性思考的發展,更可提升個人素質。

席間舉行「愛.夢.想」全港小學繪畫比賽頒獎禮,頒發兩個組別的冠、亞、季軍以及十名優異獎;比賽分為初小及高小級組別,有五十間小學參賽,作品近三千份;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共有三百八十二份參賽作品,獲頒發最踴躍參與獎。

明愛胡振中中學為是次聯校創藝展籌委會主席學校,該校校長何應翰於開幕禮前四月二十六日對本報說,創藝展帶出明愛推動全人教育的方向,由二OO二年開始至今已舉辦至第三屆,「透過公開展覽,可展現學生藝術的天份和潛能。......外界的認同和正面評價,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助啟發他們日後的發展。」他說,聯展有助加強各校師生的交流機會,例如新高中課程中「視藝科」的校本評核便收此效。(高)

 


 

胡振中中學——黃雅雯(F.5)
稱題:《殘酷魅力》
媒介:雕塑
創作年份:2011


「扎腳鞋」選擇運用鐵線做支架,以白色紙黏土做表層,再除去多餘殘留的黏土,使外表充滿殘舊的視覺效果,充分暴露出中國古代女性如何被摧殘、扭曲。



粉嶺陳振夏中學——黃韋文(F.5)
稱題:《紙盔甲》
媒介:混合媒介
創作年份:2011


一般人認為所謂盔甲物料必須是「皮革」「金屬」等堅硬物料,我想反駁這一點,所以造出了以紙盒等物料的紙盒盔甲。以紙盒作盔甲,一般人會覺得沒有保護作用﹔但這紙盒盔甲是要標明自己的「信心」才是最佳的防禦。

在香港,有大學畢業是盔甲裝備,但尋找工作時沒信心,這些盔甲裝備(證書、文憑)只會白白浪費。紙盒盔甲是要諷刺社會中有能力但沒信心的人。

 

粉嶺陳振夏中學——黃培欣(F.6)
稱題:《「憧」擊》
媒介:混合媒介
創作年份:2012


破鏡中是一棵樹苗,代表著小時候的我。成長過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難,並曾迷失方向而放棄了夢想。長大後,我明白應該吸取過去寶貴經驗而成長得更好,於是我利用真實的樹枝、樹葉來做出大樹,再與鏡中代表過去的樹構成對比,強調過去和現在的分別。作品中一隻代表「將來」的「機械手」與代表小時候夢想的紙鶴,一起衝破過去的鏡子,努力現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