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成長的使命

期數
3561
刊登日期
2012.05.18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5 月 20 日

與孩子們看戲,遇上一些弔詭的情節或模稜兩可的人物出現時,總被問及這樣的問題:「怎麼事情不同了?那人是忠的還是奸的?」唉,人的視野有限,對錯總難一刀切。每當人有我執之時,思維就會變得更狹隘,鑽進了牛角尖而不自覺,也不能自拔。

人常問:「怎麼《瑪竇》和《路加》的真福與天主經有長短之別?」是《瑪竇》把主的話加長了?還是《路加》把聖言減短了?耶穌升天主日的讀經也有這種有趣的問題。《馬爾谷》第十六章的後半章與前文頗不連接,是後來由別人加上去的嗎?聖經的章節能隨便加減的嗎?我們如果比對一下,就會發現《馬爾谷》的十六章15節相似《瑪竇》的廿八章19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馬爾谷》十六章16節濃縮了《宗徒大事錄》十六章29至34節:「.....先生,我當作甚麼纔可得救?他們說:『你信主耶穌罷!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他和全家因信了天主,都滿心喜歡。」《馬爾谷》十六章17至20節更簡述了《宗徒大事錄》裡,使徒們如何在領受聖神後,所行的各種奇跡的扼要。福音所記載的,是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是作為今日傳揚福音時遇上挑戰的保證,是我們信仰成長的延伸,是明日願景達致的預告。

我們所慶祝的耶穌升天的記載是源於《路加》的結束和《宗徒大事錄》的開始。《路加》廿四章50至51節述說的升天,似乎發生在主復活後的當日。《宗徒大事錄》一章3節的序言中,因提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直到祂藉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祂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因此使人感覺復活與升天之間有四十天的距離。主耶穌在復活後多次顯現給門徒,固然無可置疑,但四十天顯然是一段準備時期,就好像以色列人出離埃及後,經歷了曠野的四十年,成了天主特選的民族;梅瑟在西乃山的雲彩中停留了四十天;厄里亞在曠野中走了四十天,與天主相遇於曷勒布山;耶穌在傳揚福音前,在荒野裡四十天之久,受魔鬼的試探。教會在主復活後,四十天為新生子女解釋奧秘,俾能更進一步領受主的神恩,傳揚主的喜訊,是我們生命歷程中的藍本。因此,在門徒的觀望中,主被舉升天超越時空之際,其間並沒有出現拉拉扯扯、難捨難離的人之常情,有的可能是當主不在時,有一點不知所措,但更重要的卻是願意接受主的託付、成為祂不在世時,卻因我們仍臨現人間的標記;恆常祈禱、建立教會、與萬物共同為主作證。

兒女長大了,要成家立業,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可是總有些家庭偏要把好事變成壞事。誰是忠的?誰是奸的?我深信其間其實並沒有忠、奸的問題,只是沒讓信仰深化,因而只見山窮水盡,卻不覺峰迴路轉。每年數以千計的慕道者,領洗後成了父的兒女、主的肢體,為何有人會離開團體、放棄信仰?是誰的錯?可能是因為只從一己的角度看人和事。今天第二篇讀經《致厄弗所人書》的教導,值得我們銘記:「你們的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弗四1—6)基督的上升,是為了要把恩惠賜予眾人,為了裝備我們,好能各盡其職,建樹基督的身體。孩子若只依靠父母的餵養,怎能成長?基督的升天,正是我們在團體中團結、在信仰上成長的使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