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工會有存在的價值嗎?
參與組織工會多年,今年退下火線,再次成為一位普通工會會員,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樂得清閒,不用處理繁瑣的會務,但另一方面卻又擔心會務的發展。回想這十多年的工會經驗,看到的人情冷暖,在在慨嘆在香港籌辦獨立工會的不易。
按職工會登記局的數字,截至二零一零年年底,香港共有七十七萬零八百九十位受薪僱員是僱員工會的成員(在教會的社會訓導裡,受薪階級即工人),佔勞動人口的兩成三。但這數字未必反映真實的情況,因為該數字並未計算一名工人可同時參加多於一個工會,就如筆者就同時是兩個不同工會的會員。這數字說明,香港有超過四分三,甚至可能超過八成的勞動人口,並未有加入工會。
香港作為一個「現實」的城市,招攬人加入工會,通常面對最多的問題是:「交了會費有甚麼福利?」,但細小的獨立工會財力和人力資源都有限,又可以為會員提供多少優惠呢?當然,如你願意向某些財雄勢大的「職工會聯會」靠攏,「蛇齋糉餅」自然不缺,但這些組織背後的政治立場和取向,又是否真是你的同事所認同的,又是否真的是在為工人發聲呢?
可是教會的社會訓導從百多年前,一開始就確認工會的重要性,在《新事》通諭中,教宗良十三世就已表達這思想,而在若望保祿二世的《工作》通諭中,更確認「工會是社會不能或缺的一部份」。
工會的組成其實正具體表現出,教會社會訓導中對「團結關懷」(Solidarity)的期盼。試想人為了自生最迫切和直接的需要和福利──勞工福利──都不願意團結一起努力爭取的話,試問在其他課題上談團結關懷,談爭取其他更高的理想,又談何容易?
但這就是今天的現實!多少人只願站在工會的外圍,期望這班「有心人」去為工人爭取福利,自己就在等搭不用花費的「順風車」!然而,這個世界除了天主的救恩是白白的得來外,甚少會有免費午餐!工人不學懂團結,就不會有議價的能力,去和僱主或商家爭取工人應有的尊嚴,和合理而公平的報酬與福利。教宗良十三世在《新事》通諭中,引用聖經去說明工人團結的重要:「兩個人合在一起,是比一個人單獨要好一些,因為他們有因聯合而發生的利益。如果其中有一人倒下了,他可以由另一人來扶持。孤單的人是可悲的,因為如果他倒下了,就沒有人可以把他扶起了。」(訓四9—10)
各位在社會中賺取薪金的教友,你願意加入成為工會的會員,共同去為勞工階層的權益出一分力嗎?去體現出社會訓導中的團結關懷嗎?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www.hkccl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