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與曆法(上)

期數
3562
刊登日期
2012.05.25
作者
馬少燕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5 月 27 日

引言:

為何復活節是浮動呢?為何東西教會有時在不同日子慶祝呢?本文簡述復活節的由來,初期教會對復活節的爭議,解決方案,及曆法的改變如何影響復活節的計算結果。

復活節(Pascha)是希伯來文逾越(Pesach)的希臘文音譯字,原解作「跳躍」,在出埃及的事件裡,復仇使者在猶太人的居所上跳躍[逾越(Pesach)] ,逆轉了猶太人被欺壓為奴的結局 。教會使用Pascha作為復活節的名稱,正是宣告基督的逾越亦逆轉了人類被罪捆綁的結局,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得永生。

 

逾越衝突:

復活節是慶祝基督的逾越,但源於何時已難查考,初期教會史料顯示,早於二世紀教會已有兩種不同慶祝復活節的方式,一種是流行於小亞細亞及東?利亞地區的教會,偏重紀念基督的受苦及受難,並跟據猶太月曆計算,在尼散月十四日慶祝基督的逾越奧秘(Pascha),因此被稱為「十四日派」(Quartodeciman)。而另一種則流行於羅馬為主的其他地區的教會,於逾越節過後的主日才慶祝,且偏重慶祝基督的復活。

有關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應定在哪日及慶祝的重點,漸演變成「逾越衝突」(Paschal controversy),此場風波的核心人物就是當時小亞細亞地區一位主教Polycrates及羅馬主教維篤(Victor)。

這場衝突的最大爭論點是:何時完結禁食及慶祝的神學重點。二世紀的教會認為主很快便會再來,而禱告禁食就是警醒預備、等待主的一種表達,亦是聖徒領受基督身體的預備,可是對於禁食應何時才結束必須有共識,否則就會出現某些教會與猶太教同步慶祝逾越節的同時,另一些教會正禁食禱告的矛盾情形。另一方面,除了何時結束禁食的問題,不同地區的教會對紀念基督的逾越奧秘重點也發生嚴重分歧。

以羅馬為首,包括耶路撒冷、本都(Pontus)等地方主教一致認為復活節的重點在於慶祝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奧秘,因此應在逾越過後的主日慶祝,因為主日是基督復活的日子,並且早期教會已固定在主日舉行感恩祭,在這天以主餐結束齋期慶祝正好配合,是故教會宣告及見證基督確已復活的最圓滿行動。

但以小亞細亞為首的教區堅決認為復活節的重點在於紀念基督作為逾越羔羊的犧牲代死,並殷切期盼基督的再臨,相信基督的重臨與逾越有密切關係,所以在一個「正確」的日子(即尼散月十四)結束守齋,是不能退讓。當時Polycrates及其他「十四日派」的教區差點為此爭拗而被逐出大公教會,幸得愛任紐(Irenaeus)寫信調停,紛爭才得平息(約主後一九O年)。

大公會議體現在主裡合一敬拜的精神:

有關慶祝復活節的日子,直至四世紀的第一次大公會議(主後三二五年)才得到解決。教會已清楚體會到基督的受難及復活是奧秘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為?能以主內一體精神見證基督的奧秘,會議決定跟隨羅馬地區的方式,不應在「重猶太背景」尼散月十四日慶祝。將復活節定於每年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主日慶祝,所以慶祝復活節的日子並不固定,而是一個浮動節慶。

春分、月圓、主日的神學:

春分後的月圓除了是逾越節外,春分亦表徵基督的逾越奧秘是新創造。春分是晝夜相等的,亦是黑暗與光明的平衡點,根據早期教會的觀點,春分象徵起初上主創造宇宙萬物之始,是未進入混亂的平衡狀態,是上主看為好的時候,所以春分所展現的平衡表徵創造,教會在此時此刻慶祝基督的逾越,讓聖徒藉大自然黑暗與光明的平衡時刻(春分),體會上主創造之原意。上主藉「聖言」創造,上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新的創造是逾越羔羊—基督,祂從死裡復活,領我們進入光明—即在基督裡的新創造。

基督奧秘的基礎事件是出埃及的逾越事件,藉逾越所預表的終極救贖,已圓滿應驗於基督身上。基督受難及復活的奧跡成了通往救贖的新創造(transitus)。(待續)

 

本文作者獲美國波士頓聖十架希臘正教神學研究院禮儀神學神學碩士,現為美國聖母大學禮儀研究碩士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