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此風不可長
小時候有關日本體育運動的電視劇集瘋魔全港,不論柔道、排球,總之想得出的都不會落空。正面信息是不怕艱苦訓練,務必爭勝。負面信息是日本人太過緊張比賽的輸贏,印象深刻。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念書,才真正體會大和民族這方面的風格。每天課餘都去體育館活動,打乒乓球是慣常玩意。平時斯斯文文,見面時打躬作揖的日本同學,一輪到他們上陣,便立刻變成東瀛猛虎,誓要把對手打敗才肯罷休......
我這個人打比賽很沒出息,我會全力以赴,跟隊友或伙伴通力合作。不「獨食」,更不愛責罵抱怨別人,這種「德行」相信跟修道院的培訓有關。運動嘛,出一身汗,舒展筋骨,製造快樂情緒指數,幹嗎要這麼認真。一山還有一山高,比賽一定有輸贏。勝了開心,輸了檢討一下原因,下次捲土重來。不過要接受現實,有些人你永遠打不敗,無謂浪費時間。跟日本同學比賽,很有心理壓力;他們專注、出手狠、辣,絕不放棄任何取勝機會......
運動帶出勝利,勝利引來榮耀很是自然,然而大前提和最基本的條件是:「公平競賽」,公平不單指競技場上的配合。不偷步、不濫藥、不打茅波(犯規)、不借助運動大會仍未接納批准的科研成就,還包括年齡性別的真確。總之運動「比賽」跟「誠實」不能分割。可惜近日學界這種求勝之風日趨熾熱,這種不健康的心態直接影響了我們的下一代。只要勝利,不擇手段。近日某些學校忽然在運動場上頻頻報捷,似乎有點不自然;因為培訓學生不能一夜成事。推論是有關學校收買了有關運動表現出色的「職業」學生。有人可能立刻反駁,要求拿出證據。不過清者自清,又不必過分緊張。難道要廉政公署介入,又叫學界鬧出醜聞?香港政界最近已經太過熱鬧了,何必呢?
其實爭勝心理不單在運動場上已經表露無遺,連考試入學都掉進這個誘惑。家長想送孩子入「好」學校無可厚非,但為了給校方留好印象,通常孩子的履歷都是厚厚的一大叠,簡直是一本記載某小「英雄、英雌」的傳記。家長常常要求我給孩子寫封入學介紹信,我都告訴他╱她們,簡單便成,不必給我一大本「成功記錄冊」,浪費紙張,毫不環保,要神父費神。以下一則真實故事,希望帶給讀者一點反思......
小女孩給我說:「Father,我最討厭星期六!」「何解?」「由早晨到黃昏,菲傭姐姐帶著我在城中東奔西跑,你知嘛,平日放學後已經天天補習中英數。這天還要學吹雙簧、打網球、習游泳、芭蕾舞及高速閱讀法,真叫人吃不消,我寧願天天返學,起碼有Friends。星期日更慘,一早給媽媽弄醒去望彌撒,想多睡一刻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