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座落長洲的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四月推出「太平清醮教師實地考察工作坊」,讓參加者實地了解這種特色的人文地理。
其實,學園十五年來一直致力善用校園去推廣地理、生物、天文等課程。郊野學園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屬香港明愛創辦的教育及資源中心;校長楊錦泉稱,上述課程專為中四至中六生而設,為配合教育發展,近年增設初中通識科、天文及環境等野外考察課程,並為高小學生提供環境專題研習及相關教師培訓課程等。
「學生親身了解自然環境及學習野外考察的技巧,可培養他們關注環境及其持續發展的需要。」他說,校園設於長洲,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天然資源、土地及生物多樣化等,加上設有宿舍,參與學生可留宿,有利實地考察。
校園內設有與環保相關的不同裝置,如在天台配置可再生能源的教學示範設施,包括太陽能及風能發電、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輻射計等。他指出,再生能源課題是學習的趨勢。「起初配合舊制的高中地理科課程,現時通識教育亦設再生能源課題,此外,生物科現在對於環境、能源的認識亦愈趨重視。」
該校早於十年前已為學生提供專為地理考察而設的「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他稱,現時新高中地理科設有GIS(地理資訊系統)課程,學生可把考察所得數據作電腦化處理,「如Google Earth(Google地球)、GPS(全球定位系統)等也用到這系統。」
三年前,該校向環境保護署申請綠化天台,在圖書館的平頂上鋪設草地,綠化環境之餘,夏季時更可降低館內溫度,直接減少空調所需能源。而在郊野學園門口的水池,擺放了生態主保「聖方濟各像」,他稱,生態教育與聖方濟各重視環保的態度不謀而合,藉這些裝置擺設,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明白教會對生態的重視。
楊錦泉指出,戶外教育在現今的教育發展上備受重視,「學生透過視察環境所得資料,進行實驗、分析及總結後,比從書本上學習更易吸收。」他觀察到每年參與考察課程的人數增加,二OO九至一O年度,合共開辦一百四十二個課程,於二O一O年起,該校向教育局申請加開班數,至本學年已開逾二百六十個課程,並借用已停辦的長洲明愛聖保祿中學校舍配合考察的需要。
該校的生物科教師許美珊稱,每次學生到野外考察都顯得興奮,尤其到樹林時,他們均會好奇。她稱,透過實踐及親身考察,同學對所學的理論更為深刻,同時亦有機會接觸及分辨不同的昆蟲。
另一生物科教師鄧緯榮表示,不少學生見到昆蟲感到驚慌,「不少人愛吃龍蝦,其實牠與曱甴的外型相近,只是人容易聯想到曱甴多出沒在渠道、污穢的地方。」從不同角度觀察,讓學生認識不同生物的存在價值及感受考察過程中的樂趣。
明愛胡振中中學中五生蘇丹參與了兩日一夜的考察課程,他稱是次到梅窩一帶溪流提取水及生物樣本到實驗室觀察,「藉此深入了解昆蟲的結構、特徵,和牠們如何在溪流的環境生存,使學習更為深刻。」
另一中五生鄒凱婷表示,當知悉要到溪流考察時感害怕,幸得老師在考察前提供相關資料,讓她容易適應。「我從顯微鏡看生物時,發現原來牠們與人類的結構有很大分別,感覺很奇妙。」(高)